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進軍東南亞與閉關鎖國

2017年9月8日

《法蘭克福匯報》發表"中國進軍東南亞"的文章,告誡人們,中國還在繼續強大,而同時歐洲日漸式微。《南德意志報》談論中德企業彼此在對方的國家受到不對等的待遇。

Chinesisches Neujahrsfest 2017 in Bangkok
中國是泰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圖片來源: Reuters/C. Subprasom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進軍東南亞"的文章是這樣開頭的:

 "泰國總理巴育在歐洲不受待見,但這位策劃了軍事政變的將軍在中國卻受到熱烈歡迎。巴育是唯一一個參加了金磚會議的東南亞國家領導人,當然作為列席會議成員。某種情況下,對巴育而言,參加這一會議比受到柏林或者布魯塞爾的邀請要重要的多。"

文章認為,這樣的結果也部分歸咎於歐洲的外交政策缺乏統一的原則,欺軟怕硬:

"歐洲在經濟層面採取行動,拒絕泰國的人權政策以及民主制的缺失,而中國卻同一時間成了泰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投資人。值得一提的是,歐洲並不拒絕人權狀況更為糟糕的中國。欺軟怕硬的制裁性政治主張,以及在中國面前俯首貼耳,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北京在東南亞的勢力飛速增長。"

"布魯塞爾也只能裝聾作啞。歐洲的光環正在消失,中國,還有日本,向鄰國提供西方拿不出的建議,為大型項目融資、施工以及經營都由國家擔保,依賴開發銀行籌備資金。德國呢,人們最多談論德國政府的出口保險。"

這樣的結果也顯而易見:

"近年來,中國在其周邊國家獲得的影響力,別國已無法企及。尤其北京越來越多地插手東南亞的基礎設施,港口、鐵路、購物中心、飯店都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當斯裡蘭卡无法支付北京的利息時,乾脆把大型項目的所有權交給中國,這便是一個值得驚醒的例子。雖然批評中國這種政策的聲音並不低,但一些威權政府卻對此充耳不聞。"

文章的結論:

"過去200年裡,中國對東南亞的影響力從未像今天這樣強大。該地區從未像今天這樣對歐洲深感失望。這不僅同中國的強大有關,也顯示了歐洲的衰落。"

機器人廠商庫卡被中國企業收購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K.-J. Hildenbrand

別無選擇時,不妨關起門來

《南德意志報》發表題為"別無選擇時,不妨閉關鎖國"的署名文章,文章從海航等中企有意收購安聯保險公司談起,認為中國公司近年來得以在德國大手筆投資和併購,而德國公司在中國卻遭遇不平等對待。    

文章認為,有人願意投資,原則上來說是一件好事。到德國的投資的外資多,說明德國經濟有著良好的聲譽,德國自己也從中獲得利好,比如創造和維護就業位置。

但來自中國的投資卻讓人擔心,因為同中國的經濟往來並不公平對等:

"中國的企業可以在德國買下整個公司,掌握其中的技術,但德國公司在中國卻無法做到。它們必須在中國建立合資企業,強迫同中企合作,以便後者從德國公司和科技有利可圖。中國正是用這種工業政策讓自己騰飛,變成世界的頭號。"

"只要這一狀況持續,只要外國投資者在中國與中國投資者在德國所面臨的條件不對等,就無法動用'德國不能閉關自守'的論據。雖然不必立刻引用川普前高參巴農的詞句,巴農被革職前不久曾說過,最晚五至十年內,西方就會輸掉同中國進行的'經濟戰'。事實是,中國非常堅定和巧妙地伸張自己的經濟利益,必要時,也會利用不公平的游戲規則。"

 

報摘:李魚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