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中國開啟「雙循環」將對全球構成風險

張筠青(摘編)
2020年9月12日

德國《商報》指出,從長遠看,中國為了應對貿易糾紛提出的「雙循環」策略將對全球構成巨大風險。《每日鏡報》則關注中國與澳洲在南太平洋地區的競爭。

China Lianyungang | Wirtschaft | Handelshafen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G. Yuhe

(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周六發表文章「雙循環:中國的新路線為全球帶來風險」指出,美國試圖阻擋中國崛起,為了減少經濟上所受到的制約,中國推出了「雙循環」新策略,但這個策略長期將給歐盟以至全球帶來風險。

作者寫道,中國訂立了新的優先項目,以獲得更多自主性,包括擴大本土半導體產業、確保糧食和能源安全、加速區域整合。「但與美國、歐盟及其他西方國家脫鉤並非毫無風險。因為中國自1978年來的經濟成就毫無疑問建立在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上。中國轉為面向國內市場,長此以往將失去經濟活力。短期內中國企業若與美國繼續對抗,其全球供應鏈將進一步受限……從長遠看,這個策略將帶來可觀成本。或許中國將變得更為自主並部分退出國際勞動分工,但卻會失去全球化的優勢。」

作者接著指出,即便11月勝選的是拜登,美國仍將繼續在關鍵產業中執行保護主義政策。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激烈的國內競爭可以使其免受政策負面後果的影響,但這並不能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屆時美國可能會進口其他國家產品,而非使用本國產品取代中國商品的缺口。

「歐洲已經決定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並將安全問題作為更重要的優先考量(從5G網路便可看出端倪)。從長遠看來,歐洲難以在美中糾紛中選擇一個國家或一個市場站隊。或許最後歐洲的決定會有利於美國,進而導致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歐洲企業—無論是在出口或直接投資方面—遭遇更大的阻力。」

《每日鏡報》指出,澳洲总理莫里森不願坐視北京在區域的勢力擴張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ap/L. Coch

德國《每日鏡報》在一篇題為「澳洲和中國如何爭奪南太平洋影響力」的文章中指出,北京在南太平洋以金錢外交的方式擴張實力,在2011年至2019年之間向多個島國注入16.2億美元的資金,其中吉里巴斯和所羅門群島放棄了與台灣的邦交關係,而中國在瓦努阿圖共和國建軍事基地的消息曾在2018年登上澳洲媒体頭條引發關注,該地區的緊張局勢隨之上升。

「在中國海岸邊境線以及資源爭議引起歐洲關注的同時,北京不斷在南太平洋悄悄擴張影響力。澳洲和新西蘭正滿懷猜疑地觀察著事態發展。」

《每日鏡報》指出,在新冠疫情爆發前,澳洲總理莫里森對此並未投入太多關注。但在疫情爆發後,澳洲官員意識到國際秩序的重要性。「澳洲希望,在由川普领導的美國不再承擔其國際責任之際,無論如何都不能陷入由中國主導的世界秩序中。」

「莫里森不願坐視北京繼續擴張區域影響力。近期他宣佈赤資數十億美元用於軍隊建設並投資紐西蘭。今年六月,澳洲和印度簽署了雙邊後勤支援的軍事協議。德國全球和區域研究中心亞洲研究所(GIGA)研究員科納爾(Patrick Köllner)指出:『這顯然有關安全政策利益,因為該協議有助於遏制中國。』」

文章指出,在疫情期間,澳洲致力于在該地區提供醫療物資援助,紐西蘭政府過去幾年也不斷增加對南太平洋的發展援助。但科納爾認為:「澳洲在地区內的公信力有限。」原因是2017年莫里森曾經在議會表示支持煤炭並提倡煤炭出口,但南太平洋島國的環境已因為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脅。

「科納爾表示:『對這些島國而言,中國對他們的關注是件喜事。這提供他們更多選擇,使其更具獨立性。」

「與澳洲和新西蘭不同,中國出錢時不會倡導民主。為了中國與台灣斷交並選擇更大的經濟潛力—所衍生出的依賴關係並不總是能立即被察覺到。澳洲和纽西蘭難以找到一個平等的立足點。科納爾認為,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密切交流能有助提升對地區的瞭解, 但並不能成為平等交流的替代方案。」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