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中東歐向台灣敞開門戶

2021年10月27日

一些中東歐國家明顯加強了同台灣的互動,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該地區對北京經濟擴張政策的不滿和失望。

Slowakei | Taiwans Außenminster Wu bei Globsec Forum in Bratislava
圖片來源: Vladimir Simicek/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報導稱,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先後訪問了斯洛伐克和捷克首都。布拉格和布拉迪斯拉發此番外交活動顯然刺痛了北京的敏感神經。該報以《歐洲向台灣打開門戶》為題,報導了一些歐洲國家同台灣的外交互動。文章寫道:

"就在幾年前,即便是派出較低級別官員來接待台灣政府代表,對很多歐洲國家也是難以想像的。畢竟當時人們還對中國抱以極大的經濟期待,也正因為如此,2012年,一些中東歐國家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同中國簽署了合作協定。此後每年一次的領導人峰會則是為了證明這一合作仍在繼續。然而,所謂的'17+1'倡議卻令很多人大失所望。今年開始,一些國家只派出副職官員出席視訊會議。立陶宛以歐盟批評為由,退出了該協議,愛沙尼亞也正考慮採取同樣步驟。

中國在中東歐還蒙受了其他的打擊:羅馬尼亞和捷克決定不讓中國國有企業參與其核反應堆建造計劃,而在美國的壓力下,中東歐幾乎所有國家都承諾興建5G網路時不採用中國技術。即使是最親北京的匈牙利歐爾班政府也在民間的抗議聲中,同意就布達佩斯使用中資修建大學的問題上舉行全民公投。2016年,美國主導下建立的'三海倡議',囊括波羅的海、黑海以及亞得裡亞海沿岸各國,令北京的17+1倡議遇到了外交挑戰。

美國積極介入中東歐事務,並不是令中國受挫的原因。事實上,對中國的失望情緒在當地變得越來越普遍。各國原本期望中國的投資能夠帶來新的就業崗位,而事實上,這裡只是成了中國的銷售市場。艾德諾基金會新近發布的一份調研中,專家克里斯蒂諾夫斯卡(Ana Kristinovska )分析到,儘管中國承諾,將為當地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提供方便,'但中方基本沒有採取實際步驟,而標準差異和官僚機制等貿易障礙卻依舊存在。"

立陶宛已經退出中國主導的「17+1」倡議。圖為2016年中國總理李克強出席中國及中東歐峰會。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V. Kalnina

索菲亞民主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指出,歐盟對中東歐國家的觀望態度,給北京擴大其經濟影響力提供了機會。自2009年,中國對該地區的投資遞增了三倍。文章寫道:

"尤其在以塞爾維亞為主的西巴爾干地區,中國顯得非常活躍。以中資貸款支撐的橋樑公路項目,令克羅埃西亞和蒙特內哥羅等國債台高築。而更為關鍵的是,歐盟嚴格的投資、環保以及反腐規定在這裡都完全沒有了約束力。索菲亞民主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中國的經濟影響力對當地良性執政以及能源環保政策都起到了負面的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席位50周年之際,台海局勢和台灣問題也再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明鏡》周刊報導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前不久再度重申了中國統一台灣的決心。過去幾個月當中,中國軍機進入台灣領空的事件明顯增多。拜登總統此前也承諾,一旦中國武力犯台,美國將提供軍事支持。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周二則呼籲聯合國各成員國,'支持台灣穩固有效地參與聯合國體制'。他表示,台灣是一個'民主的成功故事',是國際社會的重要一員,也是值得信賴的朋友和夥伴。不過,布林肯同時也強調,將台灣融入聯合國體制也需要滿足所謂'一個中國'原則。"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