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美對抗 代價高昂
2023年3月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發表評論稱,中國總理李克強給出的5%經濟增長目標,同美國和歐洲各國相比較,雖然非常令人矚目,但同中國的過往相比,這一經濟增長目標就顯得非常審慎了。這篇題為《對抗將以經濟發展為代價》的評論寫道:
"有一個點已經非常明了:中國經濟迅猛增長的年代已經成為過去。疫情爆發前的十年間,即2010至2019年期間,中國經濟增長的幅度一直介於6%至10%以上。但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等機構的評估,今後幾年,中國經濟的增幅可能只會達到4%至5%的水準。
中美之間日益加劇的對抗對中國構成了雙重負擔。北京已經連續第三次提高軍備開支。2023年的軍費增幅為7.2%。就官方數據而言,無論軍費支出總額,還是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佔比,中國的軍費均遠遠低於美國。但中國在不斷擴充軍備卻是不爭的事實,專家們甚至認為,中國海軍艦只數量已經躍居世界榜首。鑑於中國不斷對台灣發出威脅,美國和歐洲的擔憂也就不難理解了。北京擴充軍備是以犧牲富裕生活為代價的。"
除此之外,美國對中國實施的晶片限制措施也勢必會對中國經濟帶來衝擊。《商報》的評論指出,中美兩國間日益明顯的脫鉤趨勢對中美兩國經濟都將造成損失。
"與此同時,中國的國內因素也對經濟增長造成了負面影響。一方面,儘管當局放寬貸款限制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房地產市場的作用,但將房地產行業作為經濟發展核心動力的時代既不可能、也不應當重現了。
另一方面,人口結構的變化也將給就業市場帶來數以百萬計的缺口。除此之外,由於政府隨心所欲的干預行為,私營經濟對政府信任已經大打折扣。官方的政策讓中國經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北京當局是時候就此進行反思了。"
《法蘭克福匯報》也發表評論稱,中國經濟要想恢復活力,首先要讓私營經濟恢復信心。但中國目前的做法,卻是在反其道而行之。
"當最高領導人陷入將意識形態置於理智之上的迷思而不能自拔的時候,無論央行如何印錢,如何發送購物優惠券,國民經濟都無法走出困境。
習近平叫停了清零政策,但單憑此舉並不能解決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問題。要想使經濟恢復活力,中國急需讓私營經濟恢復信心,但事實卻恰恰相反,私營經濟的恐懼仍在與日俱增。
失寵的高科技行業中,一名至關重要的私募基金投資人已經'失聯'數周。阿里巴巴創建人馬雲失去了他的商業帝國。騰訊創辦者馬化騰則未能接到出席兩會的邀請。中國正在錯失未來。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