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別不再把馬鈴薯當干糧

摘編:洪沙2015年8月3日

中國是一個稻米種植消費大國,不過即便稻米產量一再創下歷史紀錄,恐怕還是難以滿足中國十多億人口的溫飽需求。《世界報》關注北京政府為瞭解決糧食問題想出的新招。

24.06.2015 DW Fit und Gesund Kartoffel 1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世界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北京指示它的人民吃馬鈴薯》的文章,講述北京政府為瞭解決糧食問題想出的新招。

為了保障未來的糧食安全,馬鈴薯可能成為新的解決方案。文章寫道,"為瞭解決14億人未來的溫飽問題,今年年初,北京方面把種植這種富含豐富維他命的球形農產品提高為戰略性重點項目。馬鈴薯被定義為像稻米、小麥和玉米地位相等的基本糧食作物。"

不久前,北京郊區延慶還召開了"世界馬鈴薯大會"。那裡還修建了一座巨大的馬鈴薯博物館。按照博物館中的介紹,大約400年前,馬鈴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中國人食用馬鈴薯大多作為蔬菜副食,採取煎炒烹炸燉多種烹飪形式。不過,現在馬鈴薯的"身價"被國家提升了。文章寫道:"北京投資數十億從技術上改良馬鈴薯,讓這種農作物在中國變得更為普及。"

北京方面急著找到現有主要糧食作物之外的選項。文章中引用中國一位農業問題專家的話說:"儘管11年來中國糧食作物產量驚人,2014年更是達到6.07億噸的歷史紀錄,但是官方感受到的壓力是巨大的。到2020年,(為了滿足溫飽需求)中國必須再額外增加5000萬噸的糧食產量。而稻米、小麥和玉米產量由於灌溉、環境以及土壤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基本已經沒有提升空間了。"

“服務生,白飯不要,請給我一碗馬鈴薯」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C. Mohr

而馬鈴薯卻是"黑暗前景中的一絲光明"。雖然中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560萬公頃,2014年的產量達到9500萬噸,為世界之首。但是中國馬鈴薯種植每公頃的產量目前卻僅為歐洲和美國產量的三分之一,而且品質也欠佳。

文章寫道:"糧食安全和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對於共產黨來說是一個具有高度政治性的問題,這比近期中國股市出現的大規模震蕩還要重要。"

在北京舉行的世界馬鈴薯大會上隨處都可以看到"把馬鈴薯從菜碟放進飯碗"這樣的宣傳口號。還有一些鼓勵中國人把馬鈴薯當主食食用的文革改編版宣傳畫。宣傳畫上,一群紅衛兵手中捧著的不再是毛主席語錄,而是馬鈴薯。

"於體育無益"

《南德意志報》在題為《於體育無益》的文章中報導德國著名滑雪運動員諾伊洛特(Felix Neureuther)和奧地利滑雪運動員希爾什(Marcel Hirscher)雙雙批評國際奧委會將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主辦權授予北京。

文章寫道:"'如果人們把這個看作一件盛事,那我覺得這不是體育意義下的盛事。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印象,覺得擺在國際奧委會面前的首要條件是經濟要素,而不是體育本身。'諾伊洛特說。"

希爾什也表示:"過去幾年已經不再是完全圍繞體育而言了,而是關係著其它一些決定。我覺得這是件挺遺憾的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