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客座評論寫道,在電動車、電池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快速崛起,似乎可以印證「中國模式」的成功。但這種成功的背後,是嚴重的產能過剩和貿易摩擦的加劇。這篇題為《有利有弊的中國產業政策》寫道:
「除了中國政府之外,認為中國的產業政策頗為成功的也大有人在。畢竟中國在電動車和電池領域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而在人工智慧、機器人或量子計算機方面也正在逼近世界最前沿。中國的技術發展,也令立志要和美國一爭高低的中國軍方受益匪淺。
除此之外,中國在電動車和光伏組件方面都擁有極高的全球市場份額。中國經濟不僅給人留下了堅挺強勁的印象,也喚醒了民族自豪感,這一切都強化了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但為了獲得上述技術、軍事以及政治層面上的優勢,中國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因為中國的產業政策通過政府補貼等手段,讓過多的資金和人力流向了被政府看好的行業。
這就引發了嚴重的過剩產能,資本與勞動力無法得到合理利用,生產率也隨之下降。最終,這種產業政策也損害了全民的財富水準,因為若將這部分資源投入其他行業,原本可以為民眾帶來更高的經濟價值。」
客座評論作者、德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師Jörg Krämer認為,過去七年以來,受到政府重點扶持的新興產業在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中的佔比只得到微弱提升,但卻吸收了中國近一半的投資,從而造成了嚴重產能過剩和殘酷的價格戰。
「中國產業政策的另一個弊端是,它還頻繁引發貿易衝突。除美國之外,其他國家也開始抵制那些受到中國政府補貼的出口產品。例如,歐盟就對中國的電動車徵收了懲罰性關稅。
不過,中國也有值得德國借鑑的地方。例如,中國不僅對特定行業提供行業和企業提供支持,也在不斷改善企業的營商環境。
中國政府能夠快速地建設交通設施,維持低廉的能源價格,提升教育水準,並保障企業獲取原材料的暢通渠道。此外,中國政府還制定了有利於經濟的監管政策,以便扶持人工智慧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快捷的審批流程也同樣至關重要。
德國應當吸取中國產業政策的教訓,不要去刻意扶持少數未來產業,而是要為所有企業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競爭力與競爭秩序
《法蘭克福匯報》評論稱,面對來自中國強勁的競爭壓力,德國和歐洲有必要調整相關的法律框架。
「涉及西門子和阿爾斯通的一個案例非常說明問題。歐盟和中國都擁有對企業合並進行審查的反壟斷法,但歐盟和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制度卻截然不同。在中國,兩家最大鐵路製造企業的合並案獲得了批准,以便讓中國企業能夠更好地開拓全球市場。而在歐盟,西門子和法國阿爾斯通鐵路部門的合並卻被禁止,理由是為了維護歐洲內部的企業競爭。其結果是,本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同中國鐵路巨頭展開競爭的一家歐洲企業因為歐盟的法律而胎死腹中。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歐盟的上述決定顯然是錯誤的。 如果想以強化本土競爭的方式去應對他國的產業擴張政策,顯然是混淆了有序競爭和無序市場的概念。無論是在哪種情形下,競爭力的下降最終都會導致富裕程度的降低。
西門子阿爾斯通的案例顯示,在全球無序競爭的大環境下,在本土市場上實施過於嚴厲的反壟斷法,反而會使那些破壞自由競爭的國家從中受益。反對修正反壟斷法的批評者們應當明確一點,在反壟斷政策中考慮國際競爭的因素,有利於抵消外國扭曲競爭關係所造成的損失。」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