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德語媒體;北京並不是我們的夥伴

2025年10月24日

《南德意志報》評論指出,晶片斷供令德國汽車工業所面臨的危機,是德國長期忽視中國戰略意圖的必然結果,也是對華政策徹底失敗的真實寫照。《萊茵郵報》則認為,此次晶片危機,很大程度上,也是德國汽車工業自己造成的。

德語媒體;北京並不是我們的夥伴圖片來源: Sean Gallu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因晶片斷供,德國汽車製造商們正面臨著生產線停擺的困境。《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寫道,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令人意外,而此次晶片危機更是暴露了德國對華政策的徹底失敗。這篇題為《北京並不是夥伴》的評論寫道:

「早在十年前,中國就在其『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明確了他們的產業目標,相關內容公開發布,人人都可以查閱。顯然,從那時開始,北京就對包括機械製造和機器人在內的核心領域開始了重點扶持。但是,很多企業卻對此完全沒有予以重視,畢竟他們的中國生意非常火爆,尤其是那些派駐中國的高管們都有豐厚的收入。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16年,晶片製造商Nexperia 被不暇思索地賣給了中國金主。

現如今,局勢已經非常明朗,中國的產業政策已經將原本『用德國設備在中國進行大規模生產』的互補互惠關係,轉變成了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為了穩固受深層結構問題嚴重拖累的本國經濟,北京正以低廉的價格,將本國的過剩產能傾銷入國際市場,因此德國廠商不得不面對一場突如其來的生存危機。

與其將這場危機稱之為『中國衝擊2.0』,倒不如承認自身的盲目自大更為貼切。而且這種狀況仍在繼續。一些德國企業正在被他們此前的恥笑對象擠壓得無法喘息,而與此同時,仍然有人主張進一步擴大在華投資,即所謂的『在中國,為中國』戰略。他們仍在夢想能夠重溫往日的輝煌,而事實上,從中獲益的,卻只有中國。」

萊茵郵報:減少依賴,問題才能迎刃而解。圖片來源: Jasmin Beisiegel/dpa/picture alliance


《南德意志報》評論指出,在核心技術和關鍵原材料領域獲得壟斷地位,已經成了北京維護權力的重要武器。擬議中的新版五年計劃中,這一戰略思想同樣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德國企業正在按照中國共產黨的意願增強中國經濟的抗壓性,另一方面,他們卻不敢在歐洲公開指出經濟依賴所帶來的嚴重風險。這種狀況絕不能繼續下去了。晶片危機注定會成為德中高層討論的緊迫議題,想必北京屆時也會就『盡快解決問題』做出承諾,畢竟,為自己製造出的問題展開『雙邊會談』,一向都是北京領導層樂此不疲的事情。但是,德國也必須認清一個現實:北京並不是一個夥伴。歐洲必須盡快減少依賴,並增強自身的抗壓能力和韌性。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萊茵郵報》發表評論稱,表面上看,此次晶片危機是中美貿易爭端的衍生物,德國車企是無辜的受害者。但細究之下卻不難發現,德國車企自身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過分依賴其他國家意味著什麼,早在新冠疫情期間,德國工業就已對此有過切膚之痛。一旦供應鏈中斷,生產就會立即陷入瓶頸,當年是因為中國的疫情封控,而現在則是基於中國的權力博弈。如果汽車製造商一味注重短期的成本,顯然是一種短視行為。而如果備受追捧的晶片製造商同時也為供應商供貨時,那麼,風險顯然正在成倍的增高

平日裡,汽車行業總是對競爭的好處贊不絕口,但採購時,卻又對競爭關係視而不見,如今,他們正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汽車工業需要簡單晶片,計算中心需要複雜晶片,前經濟部長哈貝克本已意識到了晶片的重要性,但這位綠黨政治家以高額補貼吸引晶片製造商的嘗試卻以慘敗而告終。以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晶片製造商入駐,並建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廣泛供應鏈,只有這樣,問題才能迎刃而解。否則,中國將在歐洲市場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