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北京從容應對川普的"狠話"

2016年11月17日

《明鏡》和《時代》兩大地位顯赫的德媒,前者聚焦川普对中國發"狠話"之後北京從容不迫的原因;後者則是將視角切近社會深處,試圖探究中國當代人在現代化的社會裡尋找信賴和靈魂的痛苦過程。

USA | Donald Trump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M. Ngan

(德國之聲中文網)川普在通向白宮的選戰路上,說到中國時總是會滔滔不絕,不僅負面的言辭居多,甚至不乏謾罵的內容。他說中國是操縱貨幣,偷走美國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稱他將為"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偷盜行為復仇",而使用的手段是徵收中國進口商品45%的關稅。CNN報導,川普将在上任100天內給中國貼上"貨幣操縱國"的標籤並加大對北京施壓。

不過,德國《明鏡周刊》駐京記者注意到,北京完全沒有失態而變得慌張:

"中國領導層彷彿沒有為之所動。周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候任總統進行了電話交流,說了一堆客套話而閉口不提川普的威脅。他還說,經驗告訴我們,在合作和對峙之間,當然應該選擇合作。"

然後記者告訴讀者,中國領導層之所以不慌張,是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中國對美國的威脅早已習以為常。最晚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時候,狠批中國就成了美國選戰中的時尚。不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的政客,即便不像川普这般肆無忌憚,也都是拿中國的傾銷薪水、傾銷價格、傾銷貨幣說事兒。但基本上都不產生後果。貿易繼續增長,美國在華企業的投資一增再增,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的調查,1990年至今年總統大選前,兩國貿易增長了3倍,美國的在華投資也比中國在美投資也高出3倍。"

"第二,中國自己也宣稱向貿易夥伴發動貿易戰。上一次是今年6月,當歐盟考慮不急於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時。中國加入世貿時,歐盟向中國做了這一許諾。新華社寫道,如果不兌現,那麼它將面臨一場'意料當中的貿易戰'。這一威脅尚存,年底前布魯塞爾必須作出決定。日本和美國迄今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第三,中國已認為自己足夠強大。富有民族主義色彩的《環球時報》寫道,中國已在航天、智慧型手機以及教育市場扮演了領頭羊的角色。美国波音公司預計今後20年裡中國將訂購5000架飛機,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2015年中國銷售了6900萬只iphone手機,成為蘋果無可爭議的全球最大市場...... 還有美國的高等學府:美國目前有大約33萬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構成當地最大的留學生群體。假如中國留學生斷源的話,一些美國大學經濟上將難以為繼。"

"第四,地緣戰略也偏向中國,向其顯示出好兆頭。 歐洲本來作為統一的經濟體有資格同中國平起平坐,但英國退歐以來,歐洲分裂,被難民危機產生的政治後果搞得焦頭爛額。俄羅斯以及中東產油國家經濟低迷,只能廉價出售原油。從東歐到拉美,不論習主席出訪何地,作為客戶和投資商的中國領導人都深受歡迎。當然這一格局數月之後可能消失,但善於抓住時機是中國的長項。"

"有時我對自己都感到惡心"

《時代》線上版的署名文章裡,作者描寫了他在中國受到的視覺衝擊和心靈感受,而二者並非和諧一致,而是相互矛盾:

"今天這個國家構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是摩天大樓的聚集地。這裡有著世界上行駛最快的列車,最大的購物中心,最先進的機場。"

"但同時我經歷的這個國家並不是在向自我意識強大的世界大國邁進,而是正走在尋找靈魂的道路上,尋找自我認同以及在世界上的位置。一個撕裂的社會,處處充滿懷疑,它從19世紀一步跨入了21世紀。"

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敘述了這樣一個場景:

"在星巴克我約了一位大出版社的黨支部書記。他說,'如果今天下午是黨員開會的話,你會認不出我來。'他在讀大學時就已入黨,是同年級的學霸。'我的嗓音、聲音和我說的每一句話,都同現在所說的一切形成反差。平時我戴著面具,為在政治上生存,我必須逢場作戲。我說的話,一切都是看對方是誰,從來跟我的想法和感受無關。'有時我為此內疚,有時我很難受,有時我為自己的行為都感到惡心。"

 

報摘:李魚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