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杜塞道夫出版的《商報》刊登題為「債務陷阱中的中國」的分析文章,介紹了中國目前經濟增長缺乏動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
「幾十年來,中國的許多地方和城市舉債過度。人們大量貸款,建造公路和劇院、博物館、火車站、機場等面子工程——其中一些的規模在德國都算得上是大型機場了。在這一意義上,地區之間展開了一場基建賽跑。外國訪客每每驚訝於中國這個經濟奇跡之國的這些成就。然而很多東西可以說是建立在債務基礎上的,這些債務現在看來可能無望償還。
因為房地產危機讓整個系統搖搖欲墜。從前,省級和地方政府主要通過向開發商賣地來籌措資金。對地方來說這樣有一個極大的好處:這筆錢他們可以保留,不像其他許多稅收先要上繳中央。但自從數十家房地產開發商實際上喪失支付能力後,通過這一渠道已經無利可圖。其後果已隨處可見。城市和鄉鎮政府投資減少,企業從其獲得的訂單也變少了。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遭受重創,經濟增長緩滯。汽車、光伏等產業嚴重內卷,曾經的增長動力如大型基建如今放慢。對普通民眾而言,則仍是努力生活,辛勤勞作。
圖片來源: STR/AFP江蘇南京,距離上海約300公里的省會,成排高鐵列車在南站停靠。中國計劃2024年新開通14條高鐵,全長1700公里。多年來,中國一直力推基礎設施建設。但如今,大規模基建放緩。
圖片來源: STR/AFP圖中是今年春節前夕遼寧沈陽的一個市場。近年來,在房地產危機之下,中國經濟受到重壓,影響到就業、社會的方方面面。沈陽所在的東北地區曾是中國重工業的搖籃,如今經濟蕭條。
圖片來源: STRSTR/AFP/Getty Images盛夏,重慶的農民收獲了玉米和辣椒。今年,由於洪水、酷熱高溫等極端天氣,農田被毀,農產品價格飆升。
圖片來源: STR/AFP在寧夏騰格裡沙漠,光伏電池板組成大片的光伏基地。中國正大力推動清潔能源。然而,光伏產業如今正面臨產能過剩,光伏企業面臨嚴重內卷。
圖片來源: STR/AFP江蘇如皋的工人在手工生產醬油。民以食為天。今年,中國也爆出食品安全事件:油罐車混裝化工煤油和食用油,引發公眾憤怒。
圖片來源: China OUT (Photo by STR/AFP/Getty Images圖片來源: STR/AFP/Getty Images 南京一處報廢汽車停放場地。作為全球最大汽車銷售市場,中國汽車行業內卷十分嚴重。與此同時,報廢汽車對環境的污染問題也有待解決。
圖片來源: STR/AFP 降薪、失業和對未來的信心低迷導致國內消費疲軟。經濟難以走出頹勢。對於過去多年一路向上的中國經濟發展形勢來說,這是一個惡行循環。『中國以投資為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現在走到了極限』,德國經濟研究所(IW)的格洛‧庫納特(Gero Kunath)在一份報告中寫道。
中央政府現在試圖讓經濟走出這個惡性循環。本周二,中國央行宣佈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促進信貸,向銀行注入新鮮資本。因為不少省份情況不佳,北京不太情願採取財稅刺激措施,而是更寄希望於貨幣政策改革。一些專家認為這是不夠的。『這些措施並不能讓人信服』,投資銀行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的亞洲經濟師荷雷羅(Alicia Garcia Herrero)在接受《商報》採訪時說,『危機不會消失。』」
作者列舉數據和實例來說明中國政府債務的嚴重性,並介紹了最近一些地方政府被號召「砸鍋賣鐵」來盤活資金以擺脫困境的絕望嘗試。文章還提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的未償還債務高達60兆元人民幣,約合7兆欧元,這比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還要多。」
外界估計,房地產業佔中國GDP的四分之一以上。2021年,中國強化對房地產業融資的監管,此後產業又面臨接二連三的危機,開發商先後爆發違約,被迫展開債務重組。儘管央行和地方政府放鬆限購政策,但在經濟發展預期低迷的情況下,刺激措施似乎難以奏效。
圖片來源: Zhao Qirui/Costfoto/picture alliance 中國房地產商碧桂園2024年2月28日表示,27日遭債權人提出了清盤呈請。消息一出,碧桂園28日在香港股價下跌約12%。在中國政府欲重建各界對房地產業的信心之際,此事也對經濟前景蒙上陰影。此前碧桂園是為數不多的沒有出現資金問題的中國大型開發商之一,但2023年上半年虧損達到了67億美元。9月中,碧桂園獲得債權人的批准,將六隻境內債券的償還期限延長三年。
圖片來源: HPIC/dpa/picture alliance中國房產巨頭恆大集團才剛於今年1月底遭香港高等法院裁定資不抵債,勒令清盤。碧桂園債務估計約1.36兆人民幣(約1900億美元),接近其1.43兆人民幣的資產;恆大集團負債則達到3000億美元。恆大2023年9月22日提交給證券監管機構的公告中稱,由於房地產銷售不如預期,該公司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350億美元的債務重組的方案。9月底,恆大證實其創始人許家印"因涉嫌違法犯罪,已被依法採取強制措施"。2021年恆大陷入資不抵債,導致了一系列開發商違約,引發了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崩解。
圖片來源: Andy Wo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2023年8月,有報導稱中國最大私人信託公司中融信託出現財務危機,無法完成信託產品的兌付,影響範圍可能達到人民幣3500億元。其母公司中植集團也承認有流動性困難,計劃債務重組。8月16日,約二十名抗議者在北京中融信託大樓前抗議要求還錢,他們購買了高收益的金融產品,卻無法得到兌付。信託業歷來是房地產商重要的資金來源,房地產業的爆雷也使信託業陷入危機。
圖片來源: REUTERS中國央行2023年8月宣佈降低首次購房者現有抵押貸款利率,以及部分城市的購房首付款比例。從8月末到9月初,廣州、深圳、北京、上海相繼官宣實施"認房不認貸"政策,名下無房人群的購房門檻比之前降低,不少購房人將由二套房資格變為首套房資格,首付比例大幅下調。此後有報導指北京的房產交易出現小幅反彈。但更多的專家指出,這些措施可能會使房地產交易中產生短期反彈,但不足以穩定房地產市場。」
圖片來源: Reuters/Jason Lee據中新社發布的一段影片,中國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的賀鏗9月23日在2023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大會上稱,「現在房地產供應過剩,空置的房屋究竟有多少,各個專家估出來的數字相差很大,但是14億人可能住不完。」他認為「房地產企業必須轉型,早轉型早主動」。
圖片來源: DW資產管理集團思睿投資(Grow Investment)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表示,調整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可能需要多年甚至長達十年的時間。「原因是,我們為中國人建造了太多的住房。」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底,全國未售出房屋的總建築面積為6.48億平方米。根據路透社的計算,以平均房屋面積90平方米來算,中國未售出房屋的總建築面積當於720萬套房屋。這還不包括因現金流問題已售出但尚未竣工的大量住宅項目。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北京必須重振消費者信心
瑞士出版的《新蘇黎世報》發表題為「北京必須重振消費者的信心」的評論,認為經濟增長放緩並非阻礙中國民眾消費的首要原因。評論說:「當然,受景氣影響的裁員、減薪和就業前景的暗淡尤其讓年輕一代不會大手大腳消費,但是讓人們不願花錢的最大原因是望不到盡頭的房產市場的危機。」
文章以中秋節中國月餅市場的蕭條為例,說明中國民眾眼下無心消費。而這與房地產危機緊密相連:
「中國人的信心遭到了重創。這是中國政府必須著力改變的地方:必須重新贏回人們的信任,因為中國的經濟危機首先是一場信任危機。目前的形勢已如此嚴峻——中國已陷入通貨緊縮,政府不應該再縮手縮腳,即便是涉及非傳統的(救市)措施。比如發放消費券就是一種可能,就像新冠疫情期間美國所作的那樣。更重要的是,穩定搖搖欲墜的房地產市場。不得已的情況下國家必須購買空置的房屋,目的是向民眾釋放穩定市場的訊號。
政府顯得越來越緊張,原因之一是今年5%的經濟增長目標看來難以實現。周二中國人民銀行和證監會臨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央行行長潘功勝宣佈,中國將短期貸款利率下調20個基點。此外央行還將下調銀行的存款儲備金率和存量房貸利率。但問題是,央行嘗試這些細節上的貨幣措施已經好幾個月了,但收效甚微。」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