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危險的對抗式語境

2022年9月6日

無論屬於何種意識形態和信仰,世界上所有國家都面臨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嚴峻挑戰。《商報》評論認為,抗擊氣候變化的鬥爭要想取得成功,就離不開同中國的合作。

Symbolbild EU - China
圖片來源: Jason Lee/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發布客座評論稱,大國之間激烈抗爭營造出了一種對抗式的語境,在這種語境中,中國被描繪成了敵人和威脅。評論認為,西方出於對喪失全球影響力的擔憂,正在以道德優越感和制度抗爭為藉口,推動經濟的脫鉤。這篇題為《危險的對抗式語境》的評論寫道:

"(德國企業的)在華業務也可以成為推動去碳化進程的施壓手段和檢測標準。供應鏈的去碳化進程只能通過企業的內部運作以及企業間的相互協作來實現。對抗氣候變化應當成為外交政策的優先選項,政治家們也必須告別那種基於地緣影響力和操控別國的權勢思維。

撤出中國的想法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有可能會帶來經濟的沒落和社會的動蕩。我們的幸福生活並非從天而降,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同中國的貿易關係以及在中國的投資行為。而在中國,這種互動也使數百萬人得以告別貧困。中國現在是、將來也仍是一個重要的市場,並且也正在演變成重要的革新技術發源地。

這一市場也是德國就業崗位的保障。德國大眾的很多工作崗位都直接或間接同其中國業務有關。大眾公司三十億歐元的的中國營運收入也為該公司的在歐投資以及電動車轉型提供了幫助。與此同時,大眾公司也在進一步擴展其美國和南美洲業務。但無論如何,中國都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這一點中長期內也不會發生變化。"

商報評論:同中國脫鉤可能會帶來經濟的沒落和社會的動蕩。圖片來源: Rupert Oberhäuser/picture alliance

客座評論作者Georg Kell 是大眾公司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發言人,他認為,企業不能也不應當履行國家的職責,而價值觀和人權更不應當成為政府向企業施壓的工具。評論寫道:

"人權首先是對人的保護,企業從特定區域撤出的唯一理由應當是,關閉工廠會給工人帶來好處。

西方企業只有在新疆開設工廠,才能在當地體現這些企業的價值觀。因此開設工廠的好處要遠遠大於撤出工廠,而且也應考慮對當地工人產生的影響。

除此之外,西方佔據道德高地的想法也是完全錯誤的。當代歐洲政治家們基本都沒有經歷過貧困和戰爭。作為這一幸福一代的成員,我們都應該感到慶幸。但是,將我們的經歷強加於他人,則顯得傲慢和粗魯。畢竟每個國家、每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歷史,也都面臨著各自的挑戰。"

本周一,中國官方指責美國發起網路攻擊,目的是竊取中國的敏感數據。柏林出版的《日報》就此寫道:

"在西方鮮為人知的是,北京也對美國有著類似的指控。中國稱,美國一直在對中國能源和網路公司進行間諜活動。周一,西北工業大學遭遇網路襲擊的事件立即成了中國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上的重要話題。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美國的行為'嚴重危害了中國的國家安全,美國應立即停止竊取其他國家機密的行為。"

社群網站上,西北工業大學遭受網路襲擊的新聞也立即成為熱門話題。截至周一晚間,相關關鍵詞已在微博上被點擊超過四億人次。很多中國網民表示,今後將放棄使用蘋果手機。

有些網民對美國表示出強烈憤慨。一名網民寫道:'事實再一次暴露出美國的真實嘴臉。美國才是網路不安全和不穩定的根源。'另一名網民寫道:'我們應當保持警惕,保護自己。'"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