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和美國相比 還是中國更壞

文山 摘編
2019年3月14日

美國駐德大使致信德國當局,威脅說如果使用華為設備,美國就可能停止與德國共享情報。此事引發了德語報刊的高度關注,柏林夾在中美兩國之間的尷尬地位更是引發了不少評論員的感嘆。

Polen Warschau Huawei Logo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urPhoto/J. Arriens

(德國之聲中文網) 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以"在華為問題上,川普是對的"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儘管美國方面向德國施壓棄用華為的做法非常蠻橫,但是白宮方面對中國保持疑慮,卻是正確的。

"也許,在技術層面上,華為確實比其他通信設備廠商更出色。但是如果它成為了5G網路的統治者,華為就會對德國的安全構成威脅。華為現在正顯示出親和,不斷保證不會利用其科技產品的地位來進行諜報活動;但是,華為並非獨立的、只對本公司負責的企業,而是一個專制政權的僕從,該政權的控制慾幾乎無出其右。"

"中國政府正在推行針對民眾的全面數字化監控,從而確保沒有人批評、背離政府。要是依然有人想鬧事--比如西藏人或者維吾爾人,強大的鎮壓機器就會碾碎一切抗議。為了防止民眾產生念頭、和網上的別國民眾串聯搞民主,中國當局還屏蔽了臉書、推特等社交網站。而中國本土的網路企業則會應政府要求而提供用戶數據。"

"難道,華為會和這些中國企業不一樣、更傾向於民主?德國政府不能那麼天真。給華為參與5G建設機會的唯一可以理喻的動機,就是柏林擔心在華德企的經營否則會受到阻礙。然而,這難道就是讓一個專制政權間接控制德國科技生命線的理由?"

"德國不能進一步依賴威權政權了。俄羅斯通過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擴大了對德國能源的影響力,這已經夠令人擔心了,川普总統也多次批評了這一點。儘管美國總統的語氣可能有些霸道,但是長遠而言,吞併克裡米亞的普丁、以及中國元首習近平,才是德國需要擔心的'壞人'。所以,請遠離華為。至於北溪2號項目,已經為時已晚。"

美國大使Richard Allen Grenell致信德國當局要求棄用華為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v. Jutrczenka

奧爾登堡出版的《西北報》以"最好還是撇開中國"為題,也刊發評論認為,在網路安全問題上,歐洲真正的敵人並非美國,而是中國。

"華為問題說到底還是安全問題,它事關德國應該選誰作戰略合作夥伴,也顯示出了德國的軟弱之處。面對一個肆無忌憚尋求世界霸權、和我們有著不可調和的體制競爭的國家,如果我們在科技上依賴於它,那這種行為毫無疑問是不謹慎的。這個問題和俄羅斯天然氣以及北溪2號項目有著很高的相似性。而兩者區別在於,我們德國無法憑空製造出天然氣。自稱為科技大國的德國,卻要在通訊網路上依賴中國或美國的技術。"

作者接著指出,既然德國短期內確實拿不出自己的5G技術,那麼還是寧可站在美國人一邊。"不論怎樣,我們與美國的關係要比對華關係更為親近。而且,美國人想要確保自己的情報不洩露,這無可指摘。只是,如果德國自己的情報部門能力更強一些(從而不用依賴美國人),那麼我們就無須在這些問題上瞻前顧後了。"

杜塞道夫出版的德國《商報》同樣關注了美國大使以美歐共享情報之安全為由,致信要求德國棄用華為設備一事。社論以"在華為問題上陷入兩難"為題,認為這一切都說明,在全球經濟競爭中,歐洲迫切需要統一的戰略。

"在華為問題上,柏林與華盛頓之間最終會如何攤牌?想知道答案,只需要看看前幾年的事情就行。當時,梅克爾總理的手機被發現遭到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竊聽,許多人都要求德國應該在科技上獨立於美國,還成立了一個議會調查委員會,並要與美國簽署互不竊聽協議。"

"最終,德國人滿足於總算能讓這件尷尬事件盡快過去。在對內、對外安全領域,德國人太依賴於美國的共享情報了,所以梅克爾總理忍氣吞聲,收起了最初的震怒。"

作者接著指出,在眼下的華為爭議中,已經成為全球經濟戰爭前線的德國,依然不得不看美國的眼色行事。"在美國以及中國,經濟民族主義與國家安全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我們可以對這一事實表示不滿,但是依然要去適應它。短期內,柏林無法擺脫'華為悖論',也就是說必須得向美國作出讓步。中期而言,德國只有和歐洲各國合作才能擺脫這種被動局面。比如,在法國,華為設備只能用於偏遠地區電信網路的外圍架構,在巴黎地區絕對沒有中國電信設備。英國的網路安全部門則能夠非常仔細地檢查華為設備,從而確信其風險可控。為什麼英法德三國不能在這個問題上合作、交換訊息,從而能夠在面對中國威脅、美國擔憂時形成共同立場呢?"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