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德國

德語媒體:在對抗與對話之間尋求平衡

2025年11月14日

《科隆城市報》報導稱,在北京外交攻勢日益強硬、德國經濟深陷對華依賴、以及聯邦政府對華策略紛爭不斷的大背景下,德國財長克林拜爾的北京之行猶如一場「走鋼絲繩」般的冒險。《維澤信使報》評論稱,克林拜爾訪華行程是對聯邦政府對華政策的嚴峻考驗。

德語媒體:在對抗與對話之間尋求平衡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科隆城市報》發自北京的報導稱,德國總理梅爾茨原本計劃今年十月訪問中國,但直到今天一直未能成行,而外長瓦德富爾則在起飛前最後一刻臨時取消了訪華行程,因為北京方面除了和中國外長王毅的會談之外,不願為他安排任何其他日程。 在此背景下,德國財長克林拜爾的北京之行就顯得格外引人關注了。這篇題為《克林貝爾在北京走鋼絲》的文章寫道:

「於是,財政部長克林拜爾(Lars Klingbeil)就成了首位訪華的德國部長。周四,克林拜爾再次強調了此次出訪的理由:『我們不應該只是討論中國,而是應該同中國開展對話。』這位現年47歲的部長對德新社表示:『當今世界上的許多問題,只有同中國合作才能得到解決。』
 
然而,人們仍有理由質疑,德中雙方開展所謂『對話』時,他們是否真的在講同一件事情。至遲從習近平出任總書記以來,中國外交官就表現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居高臨下,講話的口徑也越來越高度的一致。尤其在談及人權侵害或不公平競爭等問題時,不僅會被置若罔聞,甚至根本不給對方表達觀點的機會。 

前不久,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就對此有過切身體會。過去幾個月當中,這位基民盟政治家曾對中國提出過直言不諱的批評。他批評中國在南中國海和台灣海峽『咄咄逼人的行為』,他批評中國政府向俄羅斯提供所謂『軍民兩用』物資,從而幫助普丁能得以繼續其侵烏戰爭。瓦德富爾很快就為他的直率付出了代價:原定今年十月底的訪華行程前,中方給他來了一道名副其實的『閉門羹』。」

克林拜爾啟程前曾表示,他認為中國政府很喜歡『不掩飾意見分歧、開誠布公的對話』。從瓦德富爾的經歷來看,克林拜爾的說法顯然需要打上問號。」

因批評中國,德國外長吃了北京的「閉門羹」圖片來源: Thomas Imo/AA/IMAGO

《科隆城市報》指出,中德之間實力對比的深刻變化,決定了克林拜爾此次北京之行的艱難程度:德國對中國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而與此同時,德國在一系列關鍵領域已經對中國產生了深度依賴。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德國企業率先開闢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並為推動中國的現代化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現如今,在專制體制的鼎力支持下,中國競爭對手已經趕上甚至超越了德國企業。德國企業也對此有著切身體會:以前是紅地毯待遇,現在幾乎無人問津,甚至還往往遭遇各類貿易壁壘。

對於上述問題,克林拜爾及其包括銀行和保險業代表在內的隨行經濟代表團想必會在德中財金對話中有所提及。但北京會對相關批評做出回應嗎?幾乎沒有可能。相反,北京將會嘗試利用聯邦政府內的各種矛盾。『分而治之』是中共的慣用伎倆。此前的德國政府就已有過這類經歷,綠黨籍德國前外長貝爾伯克在北京遭到冷遇的同時,前總理肖爾茨則得到了相對熱情的接待。對待歐盟也同樣如此,北京一方面對布魯塞爾不屑一顧,另一方面卻在極力挑撥個別歐盟成員國之間的關係。

有鑑於此,德國政府如果能在對華政策問題上發出共同的聲音顯得至關重要。克林拜爾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表示此次訪華前已同總理府、外交部以及布魯塞爾歐盟代表進行了密切的溝通。」

克林拜爾率先訪華 凸顯德中關係的複雜性

《維澤信使報》文章認為,德國新政府首位訪華的高級官員,既不是總理,也不是外長,而是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的克林拜爾,僅此一點,就足以說明當前德中關係的「複雜性」。

「德國高層政治家出訪中國,都會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中國不喜歡來自西方的教師爺,但與此同時,有些話題卻是德國政治家無法迴避的。中國常常因嚴重侵犯人權而受到批評,而西方訪客還必須就台灣問題表明立場。中國視台灣為其領土的一部分,儘管過去幾十年來,這座島嶼一直由民選政府所治理。

另一個議題則是中國在俄羅斯侵烏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克林拜爾表示:『我會向中國傳遞這樣的訊號:我們認為中國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希望中國能向俄羅斯施加壓力,盡快結束這場違反國際法的戰爭。』一般認為,中國對俄羅斯擁有極大的影響力。本月初,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剛剛在北京會晤了來訪的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

 瓦德富爾取消訪華行程,而總理梅爾茨恐怕明年才會訪問北京。在此大背景下,有人批評克林拜爾此次北京之行是社民黨在搞影子外交。隨同克林拜爾一道訪華的還有一個較大規模代表團,代表團成員將出席德國社民黨同中國共產黨的傳統對話活動。有人擔心,中方會將兩黨對話活動包裝成政府磋商的形式以此在執政聯盟夥伴間製造更多芥蒂。」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