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實力被削弱的中國威脅更大?
2022年9月1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杜塞道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從弱者地位出發"為題,刊文點評了習近平出訪中亞並出席上合組織峰會。作者指出,中國的實力近年來已經被削弱,而西方必須要想清楚一個重要問題:到底是一個削弱的中國還是一個強大的中國更令人害怕?
"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只有3%多一點,相當於世界平均水準。對於一個以迅速崛起、連年兩位數增長著稱的新興國家而言,這無異於時代轉折。因此,習近平現在試圖營造外交強勢,就不足為奇了。"
"外界越是質疑中國國家資本主義體制的可持續性,權力的象徵就越顯重要。中國正變得越來越對內專制、對外咄咄逼人,這是顯而易見的,也很可能是中國體制的內生特性。"
文章隨後盤點了中國嚴苛防疫政策造成的嚴重經濟後果,並且認為習近平不太可能很快改弦更張,而一個缺乏快速自我糾錯能力的體制注定無法長久。作者還指責習近平放棄了鄧小平確立的實用主義經濟發展路線,認為中國最近十年來的快速增長不過是大量舉債投資基建的結果而已;而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的外交戰略也出現了兩難:一方面想要支持俄羅斯,另一方面也擔心會損害和西方的關係。
"所以,北京的處境相當艱難。而西方必須捫心自問,到底哪個中國才更加可怕:一個被削弱的中國,還是一個強大的中國?必須指出的是:專制政權越是遭到削弱,其行為就越是難以預測,普丁就是一個例證。如果中國也是這樣,那這對台海局勢絕對不是好消息。而台海衝突很有可能是全球經濟當前面臨的最大風險。"
左翼立場的德國《青年世界報》也關注了習近平訪問中亞並出席上合組織峰會。評論以"資本的韁繩"為題指出,以上合組織為代表的非西方聯盟正變得強大,這削弱了西方的全球主導地位,從而導致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越來越急於打擊中國。
"疏離中國----這是德國政府近年來不斷對德國工業界呼籲的內容。中國將會變得過於強大,因此最好還是不要通過合作來進一步加強中國,而是去加強印度、東南亞等中國的對手。而且,德企的中國業務也確實面臨著不小的風險。比如,美國一旦像制裁俄羅斯那樣也對中國發起全面經濟戰,德國工業就會墜入深淵,屆時,俄羅斯能源斷供造成的滑坡也只能小巫見大巫。德企的中國業務規模十分龐大,汽車廠商的全球1/3營業額都來自中國。大多數人都一致認為,假如失去了當今規模的中國業務,德國經濟將遭到重創,乃至毀滅。"
"但是,資本並不聽從於說教,而是服從於利潤。因此德國工業界並沒有從中國撤離投資,反而在追加投資。因此,德國政府以及歐盟方面祭出了傳統的胡蘿蔔加大棒政策。"作者隨後盤點了歐盟委員會本周高調宣佈與智利、印度等國達成的自貿協議,以及德國經濟部長公開表示要限制德企投資中國業務,然後問道:德國政府到底有沒有能力趕在全球地緣政治惡化、中國業務遭毀滅前,為不聽勸告的德國資本套上韁繩、及早疏離中國?
"對此的懷疑正在不斷增長。在美國,鷹派人士認為不應該繼續觀望,而是應當至少讓對抗升級:美國應當出台新的對華制裁,並且歐洲也應當宣示自己的西方立場,出台相似的對華制裁。我們不得不認為,屆時中國必然會祭出強硬反制措施。美國的動議讓我們更加逼近經濟深淵。"
"可是,華盛頓為什麼這般著急?四分之三的國家拒絕制裁俄羅斯,這已經體現出西方全球霸權的破碎跡象。非西方的聯盟正在變得強大,比如金磚組織,比如本周召開峰會的上海合作組織。中國、俄羅斯、印度的國家元首都將聚首這場峰會。西方國家正在因此喪失冷靜,這使得他們更加具有攻擊性。"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