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德國不要被中國嚇倒
2023年8月1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經濟對中國存在片面依賴。——在德國輿論討論中時常可以聽到這種說法,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不過,《明鏡周刊》發表的一篇分析性文章指出,這種判斷與現實嚴重脫節。
文章指出,中國對德國企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出口市場,但也只是眾多重要出口市場中的一個。「德國對荷蘭的出口要遠高於中國,而荷蘭的人口僅是中國人口的1/80。在德國商品的出口市場排名中,中國排在第4位。徹徹底底的出口依賴就不是這樣的數字了。」
文章也指出,進口方面的情況有所不同。包括一些工業初級產品、藥品和稀土在內的進口產品,德國90%的進口量都依賴於中國。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迅速尋找替代供應。
文章寫道:「北京方面本身也非常希望德國能站在自己一邊,以便向德國出售自己的產品。最近,中國對德國的出口額大大超過了從德國的進口額。2022年,中國對德貿易順差超過850億歐元。特別是在中國出口疲軟的時期,(德國市場)成為北京的一線希望。所以也可以說:中國同樣也依賴德國市場。」
文章點出的另一個認識誤區是,很多在中國建立起生產線的德國企業都相信,他們不可能在任何其它市場取得像在中國繁榮市場中實現的成功增長。文章寫道:「中國經濟增長的論點正在失去其有效性,因為中國的繁榮似乎即將結束: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現在只能用蝸牛爬行來形容。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情況還將持續數年。德國企業正將目光轉向包括美國、墨西哥和印度在內的其它市場。資本正越來越多地流向那裡,因為那裡有望獲得更高的利潤回報。另一方面,外商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已經萎縮成細小的溪流:上一季度,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總額僅為49億美元,為過去25年來的最低點。」
這篇分析文章最終得出結論:「這說明面對中國,德國所處的地位並沒有那麼脆弱,同時德國所具有的影響力要高出它自己的想像。德國脆弱無力只是一種憑空想像。現在雖然用不著得意洋洋,但是今後可以表現得更放鬆一些。」
「所以如果有中國企業想要收購德國中小企業時,德國社會也沒必要每次都變得慌亂不已。……」文章最後寫道:「德國不需要被中國嚇倒。面對中國採取信心十足的姿態不是魯莽滅裂,而是對現實力量對比做出的正確回應。」
中國高校畢業生到哪裡去?
德國電視一台駐華記者關注中國年輕人的失業問題。由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變得動力不足,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走投無路,要麼逃往農村,要麼只能在低薪行業苦苦掙扎。
文章寫道:「對中國的高校畢業生來說,想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變得越來越難。中國16歲到24歲的年輕人當中,每5個人就有一人失業。今年夏天1160萬新增高校畢業生湧入就業市場,相當於10年前的兩倍。」
「中國經濟幾十年的飛速發展也帶來了社會進步,更多的人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現在,畢業生卻沒有足夠的工作機會。」
據估測,送餐平台美團的騎手中,每5個人裡就有一個人擁有高校文憑。除此之外,政府還鼓勵在城市裡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到農村去」。
「這一做法讓人不由地聯想起上世紀60年代中國文革期間的上山下鄉運動。年輕人被迫在農村接受改造。恆生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說,當時這個辦法解決了城市人口的失業問題。但是現如今的情況和當年完全不同。王丹說:『中國現在的年輕人可沒興趣在農村生活或者務農。另外,現代農業不是任何人都能從事的行業。它需要專門的培訓和專業技能。』」
文章指出:「家長把子女送進大學不是為了讓他們回農村生活。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城市與社會地位提升相聯,依舊是他們的夢想目標。」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