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德國企業的「另類脫鉤」和中國電動車搶奪IAA舞台

2023年9月4日

德國對華出口下降的幅度遠高於預期。德國《資本》雜誌發表的專欄評論分析指出,這是因為以往對華出口的德國企業現在開始在中國當地開闢生產線。德國企業開啟的「另類脫鉤」能否有效地對抗地緣政治風險?《明鏡周刊》關注到中國電動車對挺進歐洲市場摩拳擦掌,德國汽車商未來幾年恐怕日子難過。

許多德國公司現在預計,美中之間的政治衝突將進一步加劇,甚至有可能會在台灣海峽爆發武裝衝突。這種情況一旦發生,歐盟將無法保持中立。因此企業試圖尋找到一條出路,以避免陷入兩面夾擊的境地。
許多德國公司現在預計,美中之間的政治衝突將進一步加劇,甚至有可能會在台灣海峽爆發武裝衝突。這種情況一旦發生,歐盟將無法保持中立。因此企業試圖尋找到一條出路,以避免陷入兩面夾擊的境地。圖片來源: Imago-Images/photothek/T. Truschel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對中國的出口數量正在減少,而且減少的幅度遠遠高於預期。按照以往的規律,只要中國經濟增長,德國對中國的出口就也隨之增加。但是現實卻與經驗出現了相反的發展趨勢。德國《資本》雜誌發表的專欄評論分析解釋了這一奇異的現象。文章引述了德國基爾貿易問題研究學者施塔墨(Vincent Stamer)的分析認為,因為以往對華出口的德國企業現在開始在中國當地開闢生產線。例如巴斯夫(BASF)、賓士、大眾等公司都在中國擴大生產。「通常,德國大型集團企業的此類項目也會吸引大批德國供應商在新工廠附近落戶。因此,『出口缺口』最終還會繼續擴大。」

文章指出,這是一種「另類」脫鉤。「這些企業並不是要與中國脫鉤,而是要將其在中國的業務與集團的其他業務脫鉤。在必要情況下最終這些企業在中國業務也會很大程度上實現法律和人員管理上的獨立。也就是說,公司總部只是作為企業持有者,但在很大程度上退出了管理。」

文章寫道:「這背後隱藏這一個沒有宣之於口的判斷:許多德國公司現在預計,美中之間的政治衝突將進一步加劇,甚至有可能會在台灣海峽爆發武裝衝突。這種情況一旦發生,歐盟將無法保持中立。因此企業試圖尋找到一條出路,以避免陷入兩面夾擊的境地。換句話說,這些企業希望在中國的業務能夠完全獨立,從而能夠禁受得住西方的制裁。」

文章最後寫道:「但是這種盤算是否真的可行,尚且存疑。一旦美國自身也捲入戰爭,那麼一定會拿出比對俄羅斯更嚴厲的制裁手段。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曾在朝鮮戰爭中成功地將中國完全孤立於世界經濟之外。雖然這一幕不會輕易重演,但是我們也不應懷疑,美國會硬碰硬的情況下再度進行嘗試。」

電動車平民化 中國製造?

16:30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IAA變成中國電動車的舞台

慕尼黑國際車展(IAA)即將開幕。這一展會曾被看作是強大的德國汽車工業對外展示的舞台,但是《明鏡周刊》發表文章指出,這一光輝的色彩似乎只是表面現象,未來幾年德國汽車工業將面臨困難重重。這一切和中國不無關係。

文章指出,德國汽車在中國這個最重要的汽車市場上遭遇的逆風越來越大,因為中國的業務正在向電動汽車領域有力地轉移。「例如,由於大眾汽車在中國銷售電動汽車的速度緩慢,這家沃爾夫斯堡公司及其核心品牌大眾乘用車最近失去了幾十年耕耘而來的市場領導地位。埃森哲咨詢公司(Accenture)負責德國汽車行業的庫普費施密特(Philipp Kupferschmidt)說:『德國汽車製造商傳統上利用其在中國的內燃機業務來支持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業務,所以他們被當下中國的形勢打了個措手不及。在客戶看來,德國汽車製造商在軟體和技術方面存在不足。』」

文章指出,德國汽車生產商現在要面對的不僅是中國市場內部的擠壓,同時,隨著需求的不斷增長,中國製造商也越來越多地擠進歐洲市場。「這一點也將在 IAA上顯現出來。德國知名汽車專家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已經預感到這屆慕尼黑國際車展正在變成『中國人的IAA』和『使歐洲成為中國電動車感興趣的市場的轉折點』。」

也正因此,此次展會正在成為歐洲大陸市場份額爭奪戰的開端。

上海已成電動之城

01:2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