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德國與歐洲必須改弦更張

文山(摘編)
2020年9月14日

《每日鏡報》關注了歐盟與中國領導人的視訊會議,呼籲歐盟及早拋棄注重經濟犧牲人權的對華政策。《標準報》則將目光投向了日本新首相菅義偉,指出他將在對華政策上遇到難題。

EU-China-Gipfel zu Markenschutz
9月14日,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出席歐中視訊峰會圖片來源: Reuters/Y. Herman

(德國之聲中文網) 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以"好年景終成既往"為題,刊評指出,德中兩國曾經是夥伴,現在成了對手;與此同時,歐盟鄰國也在對德國施壓,要求採取更強硬的對華路線。

"'夥伴'一詞早已不再能準確描繪歐中關係,中國已經成為了政治上以及經濟上的對手。德國工業聯合會(BDI)現在將中國稱為'體制競爭對手',歐洲商業協會(Business Europe)也指責中國'扭曲市場',要求歐盟必須在一份經貿協議中落實公平競爭,並予以貫徹。"

作者接著問道,前些年,歐洲還奉行'以貿易促轉變'政策,與中國的關係宛如蜜月,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風向突變?"首先,因為中國變強大了,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與歐盟、美國平起平坐。北京認為自己沒有理由再去適應他人,而是自信地走自己的另類道路。其次是因為中國決定不再繼續開放,而是對內、對外鞏固其壟斷權力。"

"在習近平的統治下,適用的是'中國優先'原則。中國在經濟以及政治上要求主導權,他們對鄰國構成軍事威脅,壓迫維吾爾人和西藏人,打壓香港的民主運動。中國還拒絕透明地探究新冠病毒的起源,還對要求調查的民主國家施壓。北京還破壞了保障香港高度自治權的國際條約。"

文章指出,在這一背景下,歐洲人開始對中國產生狐疑,這也是出於維護自身利益。"如果中國會破壞條約,那麼我們還能放心地將幾億歐洲人的數據交給華為去處理嗎?對於德國經濟界而言,中國也不再是單純的夥伴。許多德國企業依然在中國市場有著不錯的業績,但是其數字卻已經開始下滑,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抱怨不公正待遇。"

"要求反思對華政策的聲音,在歐洲各地都越來越響亮。作為北京最重要的夥伴,德國受到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只有在歐盟全體成員國能夠達成一致立場時,歐盟的對華政策才能發揮作用。"

"然而,歐盟各國卻並不團結。法國、捷克、斯洛維尼亞等國傾向於更加強硬地面對中國。他們並沒有像川普总統那樣要求'脫鉤',而是致力於更堅定地捍衛西方利益,最好能夠和美國以及亞太民主國家一起這麼做。"

"同時,希臘、匈牙利等國日漸成為歐盟內部持有否決權的北京代言人。這些國家顧忌國內的中國投資。"

"德國現在必須修正自己的對華政策:不能再以犧牲自由、犧牲多邊主義為代價來優先照顧經濟利益。德國應當公開談論人權議題,審視華為在5G建設中的角色,要求中國這個最大排放國在氣候保護中出更多力,並且要求中國市場對歐洲企業對等開放。最晚到新一屆基民盟-綠黨聯合政府上台時,歐中關係的新平衡就會到來。"

接任安倍晉三的菅義偉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C. Triballeau

維也納出版的《標準報》以"亞洲地區需要有一個與中國相反的模式"為題,刊文點評了菅義偉接任日本首相。

文章指出,儘管日本國內的政局相當穩定,但是新首相將面臨棘手的外交挑戰。"在新冠危機爆發前,中國就越發頻繁地秀肌肉。北京現在正利用疫情來對外施加更大地壓力。香港的法治已經成為了歷史,中國當局還在越來越高亢地宣稱要'收復台灣',甚至不惜一戰。對於北京而言,民主理念就是眼中釘,在亞洲地區的民主制度更是如此。"

"台灣、韓國、日本都有活躍的公民社會。不過,與台灣、韓國經常發生黨派之間理念爭執不同,日本的政壇正在固化。日本新首相人選出爐的過程,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長期而言,更多的政治爭吵對日本將是有益的。"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