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德國記者對中國的報導太負面?

洪沙 (摘編)
2020年9月17日

《南德意志報》駐華記者Lea Deuber描述解釋了為什麼駐華記者對中國的報導在過去幾十年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以及過去幾年前中國國內的報導環境是如何變糟的。《每日鏡報》則呼籲歐盟不要不惜一切代價與中國達成投資協定。

Symbolbild Deutschland China
圖片來源: Imago-Images/photothek/T. Truschel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駐華記者Lea Deuber在長篇報導「來,咱們甩掉他們!」("Komm, die hängen wir ab!")裡詳細描述了她作為外國記者在中國工作不斷受到監視和騷擾的經歷。

記者在文章中寫道,她會收到很多讀者來信,其中不乏稱讚表揚,也有批評指責。有讀者覺得她對於中國的報導太過負面。文章寫道:「這種指責並不新鮮。中國官方就經常提出:中國共產黨是外國媒體手上的受害者。中國官方媒體指責外國媒體推銷反華陰謀論。據說中國前任政府總理溫家寶曾請求梅克爾,為了中德兩國間的友誼著想,好好管教管教德國的媒體。但是梅克爾揮了一下手,告訴溫家寶,他應該讓人給他翻譯翻譯德國媒體都是怎麼寫梅克爾的。溫家寶很快就明白了,原來即便是德國聯邦總理也拿德國記者沒辦法。」

作者說,過去幾十年駐華記者對中國的報導的確發生很大的改變。「以前記者在報導中國的時候,介紹的是一個走在通往現代化道路上的發展中國家。但現在記者們觀察到的是一個正在向全世界施加巨大影響力的中國,這其中就包括將個體自由作為準繩的德國。中國共產黨不再考慮民主和市場經濟,而是用監控和經濟增長作為替代品打造它的體制,破壞人權、滲透瓦解國際組織、分裂歐盟」。

作者認為,2012年習近平上台之後,中國國內政治氣氛急劇惡化。很多非政府組織被迫關門或者只能觸碰非敏感話題。願意接受境外媒體採訪的活動人士擔心自己有可能會被逮捕。大學教授都被授意不得接受外國記者採訪。作者寫道:「即便是把手機留在家裡,那麼無所謂去哪裡,還是會被記錄護照號,進行臉部識別,記錄行蹤訊息。在很多地方,你剛從火車上下來,那些監視你的人早就在那裡等著你了。他們知道你要去哪裡,你在調查什麼話題。有時候真是沒有辦法了,如果你還想清淨幾個小時,避免不速之客登門造訪,那最好就把飯店房間裡的電話線拔了,同時再把一個櫃子頂在房門前。」

文章寫道,「很多人已經習慣了各種審查,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此也表示接受。好幾次我在中國農村調查採訪的時候,被那裡的安全人員跟蹤。而我在火車站遇到的那些出租司機都是腳踩油門說:『來,咱們甩掉他們!』然後他們就一打把拐進了另一條街巷。……很多時候中國的地方政府對待媒體態度尤其惡劣,因為他們怕媒體曝光後,中央政府會注意到他們的醜行,這可能會要了他們的烏紗帽。有個同事最近曾講過一個故事。他們到達了一個村莊,村民看到他們之後說:『總算有記者來了!』」

在描述了自己對中國的觀察和體會之後,記者最後寫道:「再回到讀者的批評上來吧,我們對中國的報導太過負面。去年我寫的報導中閱讀量最高的是一篇關於德國年輕人應該向勤勉進取的中國年輕人學習什麼的文章。不過這個批評也讓我想到一位同仁——Pascal Nufer,他曾作為瑞士電視台駐華記者在上海生活工作了5年。幾周前他推出了向中國告別的紀錄片:與這個國家和解。他說,中國對實現一個完美監控國家的追求對他折磨不淺,所以他最後一次在中國的大地上穿梭拍攝的時候,他特意去尋找一個『不一樣的中國』。他花了很多時間,跟隨以前家裡雇的保姆阿姨探訪鄉下,他爬上了喜馬拉雅山,他結識交往搖滾青年。他的旅行也講述了他的痛苦,就像很多記者在這個國家所感受到的那樣,記錄了心碎的時刻,就彷彿這已經成為這一職業的一部分。也許我們可以從Nufer身上學到的是,在這種艱難的時期,無需等到告別的時候再去發現不一樣的美麗。」

 「不要不惜一切代價」  
  
《每日鏡報》在評論「不要不惜一切代價」(Nicht um jeden Preis)中評價目前的歐中關係時寫道:「不只是近期以來中國咄咄逼人的架勢加劇了歐洲人對同北京展開經濟合作的疑慮,同時新冠疫情也改變了先有的調子。疫情甚至有可能讓美中歐這三大經濟體經濟層面的依存度未來會減弱。歐盟內部關於加強醫藥用品生產獨立性的討論顯示出,對世界另一個地區在某些領域產生經濟依賴性會形成相當大的弊端。所以歐盟也就又多了一個理由,不能不惜一切代價地同北京方面達成(投資貿易)協定。」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