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愛恨情仇 皆是算計

文山 摘編
2018年7月9日

美歐、美中貿易戰當前,歐洲人是不是應該順勢接過中國人遞來的橄欖枝?一些德語報刊認為,萬萬不可有這種幼稚的想法;還有評論認為,只要歐洲能團結,親近一下中國其實也無妨。更有別出心裁的觀點認為,歐洲人可以拿中國人的示愛去引起美國的嫉妒。

Deutschland 5. deutsch-chinesische Regierungskonsultationen
李克強和梅克爾周一在柏林參加中德政府間磋商會議圖片來源: Reuters/F. Bensch

(德國之聲中文網)《奧格斯堡匯報》的評論以"中國爭取歐洲支持,心裡想的還是自己"為題指出,北京當局雖然向歐洲表示,自己可以成為替代美國的盟友,但是對美國失望透頂的歐洲人切不可太幼稚。

"周一,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柏林,與梅克爾會晤。乍看之下,李克強帶著一臉笑容而來,梅克爾和李克強將竭盡全力描繪一幅歐中攜手、加強合作的前景。中國人尤其將我們德國人吹捧為'天然的夥伴'。早在今年初,中國人就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標榜為自由貿易的捍衛者,將取代只顧自己的美國人。"

"中國和德國的親近,至少在某些方面早已是既成事實。大眾汽車等汽車廠商的一半以上銷量都來自中國市場,德中兩國間的商品貿易額高達每年1700億歐元。但是,如果我們德國或者歐洲將'中國優先'當作經濟政策的新口號,那就太幼稚了,那會導致我們跌入中國陷阱。只有那些光顧著外交訪問時的笑臉、而不顧背後發生的一切的人,以及那些沒有聽取每天和中國當局以及中國競爭者打交道之德國商界代表的人,才會高談歐洲和中國的價值共同體。"

"中國人想要的根本就不是平等的貿易,其領導層正努力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按其計劃,到2035年,3/4的重要材料以及核心技術產品都應該在中國生產。"

李克強和保加利亞總理鮑裡索夫在周末召開的16+1峰會上圖片來源: BGNES

文章接著指出,北京正在有針對性地收購擁有關鍵技術的西方企業,希望借此成為科技強國。"這是一種可以理解的舉措,但是我們歐洲也不應抱有幻想。目前,在華德國企業已經遇到了許多阻礙。就此提出警告並不意味著閉關鎖國,而是一種現實的態度。這也包括更好地保護本土關鍵產業免遭中國收購。如果庫卡是一家來自中國的機器人製造商,中國政府可不會輕易地讓它被外資收購。歐洲必須盡快就外資收購共同審核標準達成一致。"

《斯圖加特報》評論則關注了周末剛剛召開的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會議,即16+1峰會。文章寫道:"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之下,5年來,中國人在努力加強與半個世界的經濟關係。北京的動機主要是滿足自己的利益,這點並沒有什麼可指摘的。而對德國以及歐盟而言,需要從中吸取的教訓則是:在商討與中國的共同合作項目時,歐洲各國必須並肩合作。單個歐盟成員國的體量實在太小,面對中國時難免會陷於弱勢。"

維也納出版的《標準報》則以"中國向歐洲示好:聯華抗美"為題,認為歐洲不妨利用中國的姿態來迫使川普改變態度、與歐洲和解。

"美國總統威脅歐洲要加徵更多的關稅,中國則以進一步開放市場作為誘惑。儘管北京作出了姿態、房產商出身的美國總統喜怒無常,這些也依然無法改變美國依然是歐洲最緊密盟友的事實。對人權的另類詮釋、侵犯智慧財產權、缺乏法治保障、外資企業遭受不公正待遇,這些都要比美國的鋼鋁關稅--以及可能即將到來的汽車關稅--要嚴重得多。而且,川普式的蠻橫,至多在下一個總統任期後就會宣告結束;但在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可不會那麼快地改變。"

"這也並不意味著歐洲現在就應該忍受美國總統的敵意、無視中國的示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強調了中美貿易衝突中,歐洲所具有的中心角色。這種說法是正確的。歐洲團結起來,就有足夠的體量來通過報復性關稅反制美國。而美國對中國的制裁,歐洲也可以通過與北京的更緊密合作來部分地化解。歐洲人可以利用中國的示好來迫使川普改變態度,尋求與歐洲的和解。具體的歐美交易應該是:美國不再對歐洲加徵關稅,而作為回報,歐洲則不尋求更緊密的對華合作。"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