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德語媒體:我們誇大中國的威脅 低估其內政挑戰

2024年2月7日

《新蘇黎世報》分析中國家庭結構的萎縮,指出這不單是老齡化問題,而且會深刻影響中國的經濟。《法蘭克福匯報》寫道,自德國政府公佈對華戰略以來,總理肖爾茨將首次訪問中國。本屆德國政府的歷次訪華都有些棘手。

如今,中國人口與家庭結構的萎縮,又將對社會經濟帶來怎樣的衝擊?
如今,中國人口與家庭結構的萎縮,又將對社會經濟帶來怎樣的衝擊?圖片來源: Blue Jean Images/IMAGO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寫道:"我們傾向於誇大中國的威脅,低估該國自身面臨的內政問題,而這就是一個例子。"文章所指的是人口問題,並且這個問題遠超過單純的老齡化,而是有深遠的經濟社會影響。

文章寫道,隨著大家庭的消失,中國數千年的儒家傳統也消逝。

在西方社會,通過社會福利體系的擴大,可以部分彌補家庭結構萎縮的經濟後果。然而在中國,社會福利太弱,家庭承擔著很大的支持功能。40-60歲的"夾心餅"一代,承擔著賺錢養家、子女入托、繳納失業金、養老金以及贍養父母的多重義務。

而祖父母則通常照顧孫輩直到進幼兒園。失業金和退休金在中國時常很低。家庭這一單位就須提供支持,並且還經常需要支付一部分醫藥費。因此,大家庭對中國社會體系來說,有廣泛的穩定作用。如果沒有家庭結構的補充作用,大概早就爆發社會危機了。

文章寫道:"中國的法律建立在道德標準的基礎上。九成老年人在家中受照顧,7%接受社區照看服務,僅有3%進養老院。"

"體制化養老的理念在中國從未紮根。儘管國家在世紀之交興建養老院,以每千位居民30個床位為目標,但2016年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150萬張床位空置。"

"傳統意義上家庭概念的消失也帶來經濟後果。一個獨生子女要照顧父母,就不那麼靈活。獨自承擔父母的醫療看護等費用,就很難換個城市換份工作,或者獨自創業。"

"大家庭這樣一種社會資本曾推動了中國的經濟騰飛,也促成了比如城市化。許多民工湧入大都市尋找一份服務生、工廠或建築工人、清潔工的工作。他們依靠已經在城裡的親戚的推薦,也依靠留在家鄉的親戚照看子女。"

"正如大家庭推動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如今大家庭的消失也將加劇經濟的下行。如果大家庭這個支持結構沒有了,很難確定農民工是否還會進城打工。"

"如果中國政府必須大規模擴大社會福利體系,因為家庭結構的支持作用不再,那麼,政府對於地緣政治項目比如一帶一路的資源就相應減少。"

"與此同時,軍事上的冒險意願也降低。中國的統治者如果要發動一場戰爭,必須三思,因為大部分士兵都是獨生子女,如果他們死了,對他們的家庭將是致命性的打擊。"

2023年6月,中國總理李強訪問柏林圖片來源: TOBIAS SCHWARZ/AFP

德國政府訪華不易 總理肖爾茨4月出訪

《法蘭克福匯報》寫道,聯邦總理肖爾茨將於4月15-16日訪問中國。屆時將有一個隨行的經濟代表團。根據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周二發出的一份邀請函,去程將是14日晚,乘坐空軍飛機。

肖爾茨上次訪華是在2022年11月,這次則是德國政府公佈對華戰略後的首次。

報導寫道,訪華對現任政府來說頗有些棘手。去年5月,財長林德納(自民黨)據稱因日程安排原因而被臨時取消訪華行程。經濟部長哈貝克(綠黨)迄今還未訪問過中國,這令經濟界代表頗為不滿。不過許多人預計他今年6月會訪華。

"外長貝爾博克(綠黨)去年4月首訪北京,今年可能再次訪問,但估計會等到3月中國任命新外長之後。去年10月底到11月初,環境部長雷姆克(綠黨)訪問了許多德企駐地的上海及周邊地區。"

文章寫道:"兩國都處在經濟走弱的階段,包括面臨房地產市場上的問題。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德國是中國在歐盟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目前正致力於穩固與許多西方國家的關係,並取消了對德國等國家公民的簽證義務。"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