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抵制只會激化對立

2021年12月17日

體育早已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果經濟界不採取行動,外交抵制將很難產生效果。

Winter Olympics Maskottchen
圖片來源: Photoshot/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奧運會從來都和政治脫不了干係。美國宣佈外交抵制北京冬奧,同兩國當前緊張的外交關係密不可分。而法國宣佈不會外交抵制北京奧運,也很難說這和此前美國毀了法國的潛艇生意沒有關係。這篇題為《抵制只能激化對立》的評論寫道:

"各方就是否抵制北京冬奧會吵得不可開交之際,國際奧委會仍一如既往地認為,奧運會是青年人的盛會,是促進各民族溝通和理解的絕佳機會。而事實上,對國際奧委會來說,17天奧運盛會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盡可能地多掙錢,至於運動員爭奪獎牌,那只是這場商界狂歡的附加內容而已。除此之外,升國旗奏國歌這類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素材當然也必不可少。

儘管如此,國際奧委會及其支持者們仍不厭其煩地在重複'體育不應被政治化'的老生常談。事實上,體育非政治化的說法從未像北京冬奧前夕這樣不值一駁。2008年,北京就曾舉辦過奧運會。中國政府申請主辦權的過程中曾經承諾,將會改善環境政策,加強人權保護以及開放新聞自由等等。然而,中國卻未出現任何變化。從體育的公平精神出發,國際奧委會本應遠離這個違背諾言、不遵守游戲規則的東道主。而時隔僅僅14年,奧運會就回到了中國。"

本月初,加拿大外長宣佈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圖片來源: Adrian Wyld/The Canadian Press/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評論寫道,出於劇情需要,在2月4日的冬奧會開幕式上,由此前引起廣泛關注的中國運動員彭帥來點燃火炬也是完全可以想像的場景。因為奧運會本身就是東道主進行自我宣傳的機會。評論寫道:

"西方民主國家目前同中國和國際奧委會的矛盾,以及對兩者緊密關係的不滿,也許完全是由於我們期望過高。也許我們對體育以及體育界官員設定了過高的倫理標準。我們這樣做,並非是我們明知故犯,而是因為我們總想捍衛心中那個完美的奧林匹克幻景,而忘記了奧運會從來就不曾有過完美。"

對於是否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的問題,德國新政府仍在猶豫不決之際,卻有政治家呼籲德國運動員採取抵制行動。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發表評論稱,要求運動員採取抵制行動是廉價和不負責任的做法。評論寫道:

」政治家們自己不敢表明立場,卻要求運動員去這樣做,這未免太有悖常理。中國惡劣的人權記錄,並不是什麼新生事物,但儘管如此,中國近年來一直在扮演著德國經濟大救星的角色,卻從未聽說過政界人物要求德國企業放棄同中國的貿易往來,也不要去中國投資建廠。

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德國政界都有很多機會就中國的人權狀況表明立場。而運動員的首要任務則是拿出最好的競技成績,當然他們也有權利就人權問題進行思考。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對中國政府來說,冬奧會首先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政治宣傳秀,而參賽選手充其量只是演出道具而已。

並不能排除個別運動員出於中國人權狀況的考慮宣佈退出比賽的可能性。雪橇女選手蓋森貝格前不久就公開表達了類似的想法。但是否抵制北京冬奧會,必須由運動員本人來做決定。同集體抵制冬奧會相比,抗議中國的壓迫政策和人權記錄,還有更多更有效的途徑。「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