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新絲綢之路上的瑞士

達揚(摘編)
2019年4月30日

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對上周北京的」一帶一路「峰會表示滿意,但他也希望中國能夠兌現相關的承諾。而瑞士總統出席峰會,也引起德語媒體的關注。

Ueli Maurer
瑞士總統毛勒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R. Dela Pena

(德國之聲中文網)"一帶一路"論壇在北京閉幕之際,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宣佈,本次峰會期間共簽署了價值640億美元的合作項目。他表示,這些項目將以"公開、清潔和綠色"的方式得以實施。與會的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對中方的承諾表示贊賞,但同時也希望承諾能被付諸實踐。《法蘭克福匯報》以《少一點金錢外交》為題報導了本次"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文章寫道:

"2013年,新絲綢之路倡議啟動以來,中國有針對性地在境外建設了一系列港口、道路以及鐵路網路,目的是為本國產品擴展市場。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做法招來越來越多的批評聲。中國提供的巨額貸款令一些國家債台高築。此外,相關的項目一般也都由中國工人來建造。在'一帶一路'問題上,歐洲內部意見不一。義大利、匈牙利以及希臘等國對中國表示支持的同時,德國、法國以及英國則對與之相關的經濟依賴提出批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稱本次峰會成就顯著。圖片來源: Reuters/K. Fukuhara

上一次'一帶一路'峰會上,各方關注的焦點是規模,而本屆峰會的焦點則側重於項目的品質。包括40位國家及政府首腦在內的大約五千名代表參加了本次峰會。與會者稱,峰會的閉會聲明基本是按照中方的意圖起草的。對於北京領導層來說,向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閉幕式上,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丁的講話一結束,峰會國際記者中心的現場直播也隨即中斷。"

德國方面出席本次峰會的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aier)坦言,他是帶著懷疑態度來到北京的,但會議本身超過了他的預期。他認為,在公平原則和開發市場方面似乎出現了達成共識的跡象。文章寫道:

"他也警告歐洲要做出努力。數位經濟的競爭很激烈,歐洲必須為此'奮起直追'。周四,阿爾特邁爾同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就建立歐洲電動車蓄電池生產線的後續步驟舉行了會談。德國為此投資10億歐元,法國方面出資七億歐元。

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峰會結果超過他的預期。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W. Kumm

峰會閉幕聲明中,38國首腦承諾也將加強金融機構的合作。簽署者中也包括奧地利總理庫爾茨(Sebastian Kurz),瑞士總統烏力‧毛勒(Ueli Maurer)和葡萄牙首相索薩( Marcelo Rebelo de Sousa)。此前,德奧兩國代表團之間曾發生意見分歧。而早在今年三月,因義大利作為第一個西方工業集團成員率先加入一帶一路項目,曾引起歐盟內部的不滿。美國和印度則沒有派遣代表出席本次峰會。"

瑞士也是出席本次峰會的歐洲國家之一。瑞士總統毛勒在北京期間表示,瑞士希望今後加強同中國在銀行、金融、保險和股市領域的合作。同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一樣,毛勒也對本次北京之行表示滿意。《南德意志報》以《新絲綢之路上的瑞士》為題,報導了瑞士同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關係。文章寫道:

"2017年5月的第一次'一帶一路'峰會上,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在閉會聲明上簽字。今年三月,作為西方工業七國之一的義大利率先加入一帶一路,已經引起歐盟內部的不滿。上周末峰會閉幕之際,義大利和奧地利都簽署了閉會聲明。但同瑞士總統毛勒不同的是,奧地利總理庫爾茨雖然也專程前往北京赴會,卻只簽署了一帶一路峰會閉會聲明,而沒有簽署其他的雙邊協定。

毛勒指出,瑞士的做法同義大利並沒有可比性。中瑞雙方就有關協定的談判已經進行了一年有餘。瑞士方面認為,這只是一個涉及第三國的意向書,因此瑞士並不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國或組成部分,而只是中國同第三國合作時的夥伴國。瑞士參與的重點地區是中亞。面對瑞士以此支持中國在當地掠奪行為的指責,毛勒予以堅決駁斥。他說,中國之所以選擇瑞士作為夥伴國,是因為中國珍視瑞士的價值觀。毛勒說:'瑞士可不是一個只顧經濟利益的國家。對於瑞士來說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有人道主義傳統的國家,瑞士應當如何對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幫助。'在毛勒看來,中國不斷惡化的人權局勢並不阻礙雙方加強合作。毛勒表示,北京也清楚,在人權領域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但他個人並不能判斷,中國的人權狀況是否真的在嚴重惡化。當被問及是否曾和習近平談及新疆再教育營問題時,瑞士總統毛勒拒絕發表評論。"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歐中印激辯「一帶一路」

08:35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