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訪華行程的最後見到了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德國媒體看來是一個積極的訊號。《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稱,「有時候,決定政治氣候的,是那些細小的用詞。」這篇題為「字字千金」(Wo jedes Wort zählt)的評論寫道:
「『進展』就是這樣一個詞。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在與美國國務卿托尼‧布林肯會晤時指出,中美關係取得了『進展』,這個說法定位對國際貿易意味著千百億美元,而且意義還不僅於此,這還是一筆巨大的政治資本,必須聰明地拿來投注。
布林肯訪華最大的認知收獲在於,人們意識到,儘管(美中)雙方間存在種種競爭,但仍希望繼續外交努力,而且仍能夠找到共同語言。布林肯精心計算好的讓步得到了中方的接受,後者還示意願意回到可預判的軌道上來——川普治下的美國和習近平爭取第三屆任期以及疫情時期的中國都偏離了這條軌道。2017年以來,雙邊關係陷入低谷,現在,一個謹慎審視的時期開始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無話可說的狀態何其危險,過去數年裡已有足夠的例子。中國的制度容易造成的情況是,通過對外展示強力來掩蓋內部的虛弱。而美國國內的反中情緒也早已脫離了現實,兩黨內部的對華強硬派展開了一場看誰更強硬的競爭,讓國家無所適從。
因」間諜氣球「風波推遲訪問4個多月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6月18日至19日終於進行了出任國務卿以來首次對中國的訪問。在中美關係不斷惡化的背景下,從布林肯抵達北京首都機場時只有低級別官員接機,到最後懸念揭曉,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和他會面,所有的細節都在外界的密切注視下。
圖片來源: Leah Millis/REUTERS布林肯此次北京之行是美國國務卿5年來首次訪華,也是拜登政府上台後美方訪華的最高級別官員。不過,當布林肯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時,沒有紅地毯,沒有人獻花,到場迎接的中方官員只有相對級別較低的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司長楊濤。有意思的是,機場地面還畫有幾道紅線,而現場照片也正好捕捉到布林肯腳踩「紅線」的瞬間。在中美關係處於歷史性低谷之際,所有這一切似乎都具有象徵性意義。不過,也有專家指出,除了希拉蕊‧克林頓2012年作為國務卿訪華時中方為她鋪了紅地毯外,克裡、提勒森、蓬佩奧等美國國務卿抵達中國時,停機坪也沒有紅地毯。
圖片來源: Leah Millis/REUTERS布林肯6月18日早上抵達北京,下午抵達釣魚台國賓館,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秦剛會談。不過,中國央視18日晚上7時播出的《新聞聯播》卻沒報導此事。對於布林肯和秦剛長達6、7個小時的會談,中國官媒新華社等只報導了秦剛以訓誡口氣表達的中方立場,但未提布林肯說了什麼。新華社稱,秦剛表示,「當前,中美關係處在建交以來的最低谷」,並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也是最突出的風險」。
圖片來源: LEAH MILLIS/REUTERS布林肯在與秦剛會談後在推特寫道,雙方討論了如何通過開放的溝通渠道負責任地管理兩國的關係。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指出,布林肯強調了雙方保持溝通渠道暢通的重要性,提出和中國在一些議題上可以合作,但同時表示,美國將繼續保護美國人的利益,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華爾街日報》先前分析,美中最近恢復對話的驅動力之一,是定於11月在三藩市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北京希望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該會議並與美國總統拜登單獨會面鋪平道路。
圖片來源: LEAH MILLIS/REUTERS從現場照片可以看到,在布林肯率領的美方代表團分別與中國外長秦剛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為首的中方代表團會晤時,除秦剛、王毅以外的中方人員都戴著口罩,美方人員除布林肯外也「入鄉隨俗」地戴上了口罩。今年3月北京斡旋沙伊兩國達成協議的畫面顯示,在三方會談上,所有官員都沒戴口罩,與現在布林肯會晤北京官員的畫面形成鮮明對比。
圖片來源: Leah Millis/REUTERS直到最後一刻,中國國家主席、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是否會接見布林肯一直是一個懸念。就在布林肯抵達北京的前夕,中國主席習近平會見了微軟前總裁蓋茨,稱其是老朋友,並表示他始終寄希望於美國人民。分析家認為,如果習近平不見布林肯,那中美關係將會更加堪憂。如果見,雙方關係可望進一步緩和,習近平11月赴三藩市參加APEC峰會時也可能對美國進行一次正式訪問。
圖片來源: Li Xueren/Xinhua/IMAGO按慣例,美國國務卿訪華,中國領導人都會與之會晤。不過也有例外,比如布林肯前任蓬佩奧2018年10月訪問中國時,習近平就沒有見他。當時,中美貿易戰已經登場,美國副總統彭斯剛剛發表強硬的對華政策演講,雙方關係非常緊張。如今,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在中國氣球侵入美國領空事件後推遲訪華的布林肯,意味著中美將保持高層溝通,而布林肯也達成訪華前宣佈的與中國進行「坦率、直接和具有建設性」討論的主要目標。會談中,習近平坐在正中,左右手的長桌分別坐著中美官員。習近平和布林肯均沒有戴口罩,而此前在與布林肯會晤中沒有戴口罩的秦剛和王毅則和其他官員一樣戴上了口罩。
圖片來源: Leah Millis/Pool/REUTERS 雙方有太充足的理由將其競爭對抗納入一個管控機制。從經濟層面看,美國和中國都不能允許為爭奪影響勢力範圍而展開一場戰爭,而軍事上,這樣一場對決將沒有贏家。因此,考慮如何管理這一關係,是明智的。美國採取了主動,中國則予以了回應。在長時間的互不交流之後,這一成果不可小覷。」
相互競爭的夥伴
柏林出版的《日報》關注了中國總理李強率團訪問柏林,參加德中政府間磋商。作者認為,中國正在對歐洲展開一場魅力攻勢,而德國仍被中國視為在歐盟內最重要的夥伴。但這篇題為「柏林為來自北京的對手鋪開紅地毯」的文章寫道:
「不過,德國政府不應被順耳的言辭所矇蔽。中國在習近平的領導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對內變得更加高壓,而且停止了其經濟改革路線。像以前那樣一切照舊是不可能了。
北京在國際上表現出的越來越強的攻擊性、其對台灣日益加劇的軍事威脅、對香港民主運動的徹底打壓以及對經濟活動更強化的干預,都使得德國國內對中國的態度受到很大影響。現在已經沒有人再談『以貿易促轉變』了。儘管如此,正如德國聯邦總理肖爾茨(社民黨)上周所說,眼下正是對話的時機,『在目前的世界局勢下,相互交流是非常有意義的。』
德中政府磋商在即 如何重新定位對華關係
德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持務實的樂觀態度,政府發言人畢希納(Wolfgang Büchner)表示,期待一場『良好和建設性的交流』。此次磋商的主題是『共同可持續行動』,意在強調同中國關係中夥伴的層面。對德中關係,柏林不厭其煩描述的定義是『夥伴、競爭者和戰略對手』。
然而近來,重心越來越偏向戰略對手的方向。本周三在柏林公佈的國家安全戰略也表明了這一點。該戰略強調,中國『一再採取與我們(德國)的利益和價值觀相違背的行動』 ,同時,發展夥伴關係還有現實可能的領域正在縮小。
文章最後寫道:「吸取了對俄羅斯關係的教訓,聯邦政府面對德國對中國(比對俄羅斯)更為巨大的依賴性,選擇了『去風險』 (De-Risking)的口號。這意味著減少風險和依賴性,以便能應對比如北京將威脅付諸實施、進攻台灣這樣的情況。但是對一些德國企業和跨國公司來說,其對中國市場和生產基地的依賴性如此之大,不得不作長期的轉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