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梅克爾的批評有沒有用?

文山 摘編
2019年9月7日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北京向中國領導人明確地提出了香港問題,德語報刊紛紛就此刊發了評論。有文章讚揚梅克爾此舉證明了她沒有把經濟利益置於價值觀之上,也有觀點認為,梅克爾的表態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還有評論則認為,梅克爾對中國的批評不夠直接。

Bundeskanzlerin Merkel in China
聯合新聞發布會上,梅克爾和李克強談到了香港問題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德國之聲中文網)《曼海姆晨報》認為,中國既沒有遵守維護香港自治的承諾,也沒有兌現向德國真正開放本國市場的承諾,柏林必須就這兩點向北京提出批評。

"梅克爾在北京的訪問,證明了她不僅僅是關注經濟利益的現實政治家。她也伸張了香港的'法治和自由'。這種表態當然不討北京的歡心,中方一直在強調不干涉內政。但是在香港問題上,這是無稽之談。在2047年前確保香港自治權利的'一國兩制',是國際條約中北京必須遵守的義務。要是動用軍隊干預香港,那才是違反了不干涉(香港)內政之原則。……出口大國德國當然會繼續和中國做生意,儘管後者有著種種有違西方民主原則、壓制少數派的行為。但是,不能夠為了目的就不擇手段,'沉默是金'這句話並非永遠適用。"

《法蘭克福匯報》指出,梅克爾切不可高估自己的作用,香港特區政府撤回爭議法案,不過是因為中國政府想在10月1日國慶日之前緩和一下局勢而已,在這之後再下重手並非不可能。

"儘管香港特區政府--當然是在中央政府的'指導'之下--本周向民主派人士做出了一些友好的姿態,但是,示威者依然沒有充分的理由去相信這個政府。中國當局最為害怕的,似乎就是其民眾感染一種叫作'自由'的病毒。如果真的出現硬碰硬的局面,即便是老朋友的警告,中國當局也不會聽。"

與習近平的閉門會晤,梅克爾又談了些什麼呢?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漢諾威匯報》則認為,梅克爾無法對中國構成實質影響的原因是德中兩國實力差距太大。

"我們必須摒棄這種幻想:小小的德國能夠對中國的人權政策構成實質性的影響。14億人口的中國已經是世界強國,德國則至多是一個中等規模國家,影響力還在下滑。在對中國政策中突出道德,固然可以安慰我們的良心;但是在現實政治中,這根本改變不了什麼。"

《斯圖加特報》則擔心,德國的對華政策,今後將越來越難以在價值觀和經濟利益之間取得平衡。

"梅克爾必須要捍衛西方價值觀,但是也不能忽視經濟合作中的德國利益、不能忽視外界對香港發生嚴重衝突的擔憂。然而,在中國問題上,從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到正確道路越發困難。一方面,這是因為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通過經濟開放來讓中國政治更自由的希望已經落空。"

馬格德堡出版的《人民之聲報》倒是認為,德中關係現在相當不錯,可以抵禦即將到來的經濟衰退。

"誠然,德中關係現在並非毫無阻礙:中國想要獲取西方的技術,還想要加大在德國的收購力度,這讓德國經濟界產生了狐疑。但是,德中合作的基礎已經十分全面,因此在可能到來的經濟衰退中,這種雙邊關係可以成為抵禦危機的保護傘。華盛頓當然會詛咒這樣的德中關係:在美中貿易戰正酣時,德國漂向中國,簽署了令人炫目的協議。跨大西洋關係中,相互體諒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如今大家都為所欲為。造成這一局面的,正是一直粗魯行事的美國總統川普。"

《時代周報》網站則刊文指出,梅克爾在北京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公開談到了香港問題,這固然值得讚揚。但是在體制競賽越發明顯、中國經濟自身近期又遇到許多困難的情況下,梅克爾本應該在公開場合以更加明確的語調批評中國,而不是在閉門會議上搞"靜默外交"。

"是時候公開地、用每個人都能明白的清晰措辭去批評中國的制度了。這是一種壓迫性的體制,還會對自由開放社會構成威脅。鑑於中國現在正遇到許多困難,因此有可能更願意接受批評。中共領導人完全能夠承受明確的措辭。在中國,堅定的姿態會收獲尊重,畏手畏腳則會遭到嘲笑。因此,政治上的謹慎,只會被解讀為軟弱。"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