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歐洲如何應對、利用中國崛起?

文山 摘編
2018年1月31日

面對大肆收購的中國資本,歐洲能否在自由市場的框架下保護本土的高科技產業?極受中國人尊崇的小國瑞士,又應該怎樣利用好其特殊的優勢?周三的德語報刊評論版,關注了這些話題。

Deutschland ausländische Unternehme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J. Hildenbrand

德語媒體:歐洲如何應對中國崛起?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德國之聲中文網) 德法意三國聯手起草歐盟法案,擬限制中國資本收購歐洲高科技企業。連日來,德語報刊一直密集關注此事件。維也納出版的《新聞報》周三以"圍繞高科技的對華冷戰"為題,刊發評論指出,歐洲今後必須對其關鍵科技產業予以更好的保護。

"近年來,中國人在歐洲的幾乎所有領域大肆參股。而這些中資企業的資產關係卻極其不透明。歐盟方面懷疑,這些企業背後是中共高官,並為此感到不安。而美國方面則已經開始採取限制措施。"

"中國在歐洲的大舉投資,海航集團就是最好的例子。和中共當局關係密切的企業試圖收購市場上的各種企業,而他們真正的目標則是高科技企業。德國的機器人廠商庫卡、瑞士的農業化工巨頭先正達、奧地利的飛機零件供應商FACC(奧地利未來先進復合材料股份公司)、奧地利的小型飛機製造商鑽石飛機公司,他們現在都為中資持有。中國人如今正在緊跟政府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希望能夠通過收購高科技,在短短幾年內將世界工廠升級為科技領軍者。而且,這是一個單方面的策略:中資收購在歐洲暢行無阻,但歐洲在華投資則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

"不久前,德國外長嘉布瑞爾說,一場新的冷戰正在進行中,它事關誰是將來的科技領軍者,而歐洲正面臨輸掉這場冷戰的危險。拿著中國資金狂歡的歐洲人,應該對此有所反應。資本自由流動當然是好事,但是,要是資金只是單向流動,這就不是公平的生意。歐洲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但是歐洲也必須更好地保護其關鍵科技產業,就像美國人現在已經開始做的那樣。否則,我們就會遭到失敗。"

瑞士風景迤邐。而其高品質產品以及高水準教育也頗受中國人推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risma/E. Stephan

《新蘇黎世報》則以"瑞士急需對華戰略"為題,刊發了中國問題專家Ruedi Nützi撰寫的客席評論。文章指出,中國崛起正在改變世界;作為小國的瑞士,不能總是觀望,而是需要清晰的大局觀,在經濟以及政治上重視中國。

"中國正在突破一切常規。中國的特殊之處包括:它的面積和歐洲一樣大,人口幾乎是歐洲的兩倍。2011年至2013年,中國的混凝土消耗量比美國整個20世紀的消耗量還要再高出50%。去年11月11日的促銷活動中,阿里巴巴的營業額達到了253億美元,相當於瑞士全年收入的40%。"

"中國正有意識地崛起為全球第一大國。通過'一帶一路'規劃,手握一兆美元資金的中國不僅僅計劃興建遍佈全球的基礎設施網路,從而確保其銷售市場。北京還想借此來在眾多國家拓展影響力。中國就此提出了'讓世界更美好'之口號,其含義不言而喻:讓這個世界變得對中國更美好。國際層面上的中國崛起才剛剛開始。在今後幾年,中國崛起將不再只是穩步發展,而是在所有層面上的爆發式增長。"

"和中國打交道,就意味著與中央集權制國家及其戰略打交道。中國的'十三五的科技創新規劃'提出了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應從6.2%上升到10%,這意味著會有1.4億中國人緊隨政府的科技創新規劃。和中國人談判,必然會瞭解到他們的個體利益與國家利益緊密相關。西方的談判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毫無勝算,這是因為西方內部各方面之間沒有相互協調。"

"中國與瑞士的關係對兩國而言都非常重要。通過自由貿易協定以及創新戰略合作,瑞士在一段時間裡獲得了某種特權。在中國,瑞士不僅僅因其高品質的產品而享有良好的聲譽,其教育體系也頗受推崇。瑞士社會以及政界迄今卻只是在某些單獨的領域利用這一優勢,這導致了瑞士的地位無法得到加強。"

作者由此在文末呼籲,瑞士必須要覺醒並採取行動,而不能再半心半意、毫無協調地與中國打交道。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