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德語媒體:歐洲減排 中國賺錢?

2025年11月12日

《柏林日報》評論稱,為了實現減排目標,德國正在付出去工業化和生活成本飆升的代價,而中國卻利用綠色轉型賺得盆滿缽滿。《商報》評論認為,晶片危機雖然暫告一段落,但對華依賴的問題還遠遠沒有得到解決。

德語媒體:德國減排 中國賺錢?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柏林日報》發表評論稱,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前不久坦承,歐盟的氣候保護努力實際上幫助中國實現了綠色產業的快速崛起。《柏林日報》以《不惜一切代價實現減排目標?》為題,對德國和歐盟的氣候政策提出了質疑。

「當前,歐盟內的各主要經濟體,尤其是德國,都出現了衰退的勢頭。受歐盟燃油車禁令的影響,德國最重要的支柱性產業-汽車工業甚至不得不改弦易轍,嘗試投身軍火生產。綠色轉型導致電價和生活成本急劇飆升,通貨膨脹更是讓很多家庭不堪重負。

這種局面卻被中國所充分利用。作為巴黎氣候保護協定談判中的關鍵國家,中國在全球氣候保護戰略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但中國的減排承諾非但沒有得到兌現,二氧化碳排放量反而在成倍增長,與此同時,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進行了大規模投資,在全球光伏組件、電池以及其他綠色技術的市場中,中國的佔比已經超過70%。

德國和歐盟擺脫了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卻隨即陷入了對中國綠色技術產品的依賴。而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能源成本飆升,家庭負擔增重。九月份,歐洲央行經濟學家發布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歐盟推出『綠色交易』制度以來,德國食品價格上漲了大約37%。肉類、奶製品以及其他基本食品價格大幅上升,大多數家庭的實際購買力大大滑坡。」

《柏林日報》寫道,德國總理梅爾茨在巴西聯合國氣候會議上發言指出,收取碳排費是經濟界實現氣候中性的核心。但殊不知,為碳排費買單的恰恰是普通民眾,因為所謂的碳排費已經被計入了普通消費者的燃油、食品和取暖費用當中:

「梅爾茨在演說中呼籲:『讓我們共同付出努力』。德國和歐盟在努力爭當氣候保護的楷模,而有些國家卻在暗中慶幸。德國計劃在2045年實現『氣候中性』,而多次承諾減排的中國,實際排放量卻在不斷上升,要知道中國本來就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德國堅決執行減排目標的同時,中國卻在利用氣候保護戰略賺得缽滿盆滿。

柏林日報:中國是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圖片來源: Ng Han Gua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在德國,成千上萬的工作崗位已經流失,保時捷、大眾等傳統車企業績嚴重滑坡。但這一切都被視作為保護氣候而付出的必要代價。但這樣的氣候保護政策是否還能贏得民眾的廣泛支持,早已成了高度存疑的問題。但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德國的去工業化進程已經開始。」

「依賴問題還遠遠沒有解決」

隨著中國方面部分恢復安世半導體的對歐出口,德國車企暫時躲過了因晶片斷供而停產的危機。於是乎,企業高管們紛紛誇贊中國的善意舉動。《南德意志報》以《問題還遠遠沒有得到解決》為題寫道:


「德國企業高管們的這出戲是演給誰看呢?是演給北京,避免下次再被刁難?還是演給股民,讓他們看不出企業已深陷依賴的泥潭?德國企業高管們已經用盲目、傲慢和毫不負責的態度將他們的企業推入了這種依附關係,而事到如今,他們仍在一如既往地犯著同樣的錯誤。

無論如何,這種局面絕非正常。很多人相信,實際情況甚至更為糟糕。企業要向中國商務部申請出口許可證,但審批流程卻並不健全。現在唯一可以肯定的則是,北京會提出越來越多的要求。出口許可證早已成為北京系統性操控西方供應鏈的工具。誇贊局面已經緩解,也許能在短期內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但卻絕不是長久之計。

安世半導體斷供事件,令一些德國車企陷入停產邊緣。圖片來源: Sylvio Dittrich/IMAGO

北京注定會完善審批流程,但其目的卻是為了讓其施壓手段更有針對性和更加有效。一句錯誤的表態、一次旨在多元化的投資,都可能換來北京的下一輪刁難。對北京來說,出口管制也是一場時間賽跑。他們會抓緊機會獲取外國的技術,並阻撓西方重組供應鏈。

中國的這一戰略或許會被證實是決策失誤,同時它也應當成為喚醒歐洲團結一致、共同行動的警鐘。當民眾感受到依賴造成的經濟後果時,政界就會感受到相應的壓力。亡羊補牢未為晚矣,但企業必須鼓足勇氣,說出真相。」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保護氣候?從牛做起

01:42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