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歐洲的中國難題

2023年4月17日

進入四月以來,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法國總統馬克宏以及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先後到訪北京,幾位政治家有關歐中政策的表態差異相當明顯。顯然,歐盟在對華政策上發出統一聲音仍舊只是一個夢想而已。

Symbolbild EU - China
圖片來源: Jason Lee/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稱,在北京期間,儘管德國外長貝爾伯克極力想打造歐洲人團結一致的形象,但中國人想必對歐洲各國在對華政策問題上意見分歧已經看得一清二楚。這篇題為《歐洲的中國問題》的評論寫道:

"北京很清楚,在經濟利益、政治野心以及戰略侷限性的取捨問題上,歐洲人一直在猶豫和徘徊。包括德國總理在內的很多歐盟成員國政府首腦,似乎更願意延續過去幾十年的對華政策:一方面大手筆的開展對華貿易,一方面出於自尊需要,間或對法治層面的欠缺提出些批評。不過,歐洲人現在也已經意識到,習近平治下的中國已經非同以往。北京的霸權擴展讓歐洲人不得不開始重新均衡對華政策。布魯塞爾和柏林新近流行的關鍵詞叫做'去風險'( De-Risking):意即減少對華依賴,以減輕衝突爆發時帶給歐洲的痛苦。"

評論指出,對於台海局勢,貝爾伯克也對北京發出了明確的警告,歐洲絕對不會接受"武統台灣",不過她並沒有說明屆時歐洲將如何應對:發出抗議?實施制裁?抑或同美國一道軍事介入?

"只有擔心對方會做出最激進的反應時,所謂的戰略模糊策略才能產生效果。然而,馬克宏所謂同美國保持距離以及實現歐洲'戰略自主'的紙老虎說辭已經使戰略模糊的威懾力喪失殆盡。至於馬克宏將歐洲打造成'第三個超級大國',以自信形象出現在中美之間的願望,更是無異於痴人說夢:畢竟迄今為止歐洲完全不具備必要的條件:沒有統一的外交路線,沒有相應的決策機制,而放棄當前的優先選項,去進行代價高昂的戰略重整,也難以取得社會的廣泛認同。

有鑑於此,在日益激化的全球勢力角逐中,德國和歐洲如何為自己定位,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美國政治家們毫不避諱希望歐洲加入囊括華盛頓、倫敦、東京和坎培拉在內的抗中聯盟的迫切願望。而一旦白宮易主,催促歐洲加盟的呼聲想必只會進一步增高。屆時威脅歐洲人需要獨自應對烏克蘭戰爭的,恐怕就不僅僅是譏諷馬克宏'拍習近平馬屁'的川普一個人了。總而言之,擺在德國及其鄰國面前的,將是一系列艱難的抉擇。"

德國外長:歐洲絕不接受」武統台灣「。圖片來源: Suo Takekuma/Pool via REUTERS

《世界報》發表評論稱,法國總統馬克宏有關台灣問題同歐洲無關的言論極其愚蠢,只會消弱西方陣營的力量。評論寫道:

"事實上,當年英法兩國對希特勒所實施的綏靖政策在東亞也曾有過翻版。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期間,在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種族主義大屠殺,整個世界卻視而不見。而在隨後的幾年當中,美國也一直在動員日本通過外交途徑解決衝突。事實證明,無論在歐洲,還是在亞洲,談判和解的願望最終都化作了泡影。

這並不意味著一場新的世界大戰將會重演,但卻意味著,西方各國必須武裝起來,以對俄羅斯和中國的帝國野心形成威懾。拜登已經看清了這一局勢,而美國要求各個盟友提供更多幫助也是合情合理的。畢竟即便對於華盛頓而言,兩邊開戰也會顯得力不從心。台灣同我們密切相關,就像烏克蘭同我們密切相關一樣。誰要是否認這一點,必將會在東亞吞食苦果,就像他們當初在烏克蘭問題上吞食苦果一樣。"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