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歐洲經濟被中國滲透 怎麼辦?

2021年5月19日

《商報》刊發評論認為,如果歐盟不加以警惕,歐洲經濟將很快「中國化」;但是如果矯枉過正,也會導致歐洲企業在面對中國企業時喪失競爭力。《證券報》則指出,鑑於中國內需持續疲軟,疫情後經濟猛烈復甦的勢頭很有可能戛然而止。

Symbolfoto Handelsbeziehungen zwischen China und der EU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Ohlenschläger

(德國之聲中文網)杜塞道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歐洲經濟有可能很快中國化"為題,刊發評論指出,歐洲要想在今後的國際競爭中和美國、中國勢均力敵,就必須高舉自由貿易大旗;但矛盾在於,只有各方都堅持自由貿易時,這種理念才會奏效。

文章注意到,歐盟在面對來自美國和中國的競爭時,正在逐漸背離開放市場的理念,轉而運用更多的產業政策來試圖保持競爭力。"留給歐洲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十年後的歐洲經濟將和今天截然不同,它將更加環保、更加數字化。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歐洲需要新的網路設施、新的電力設施、新型工廠。中國在眾多領域的轉型中都領先於歐洲。儘管中國依然在新建燃煤電廠,但中國企業在電池技術、半導體技術等領域已經遙遙領先於歐洲同行。"

作者指出,中資企業近年來正大舉收購工業自動化、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歐洲企業,"要是歐盟不加以小心的話,歐洲經濟有可能很快中國化。至於美國,其科技行業早已滲透了歐洲。"

"幾十年來,歐洲一直大規模補貼本土農業,從而避免糧食供應依賴於進口。現在,歐盟開始擔心在數字化領域、電池產業、晶片製造業方面受制於人。歐洲想要全力追趕,打造自己的雲計算中心、電池生產基地、晶片產業鏈。但是,歐盟必須要小心行事,以防投資錯過真正的需求。80年代,歐盟因為錯誤的農業導向,各成員國面臨巨量的過剩乳酪、過剩牛奶。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歐洲將堆積大量本土生產的低劣電池,而汽車廠商則選擇中國生產的優質電池。"

文章接著指出,如果貿易夥伴不配合,盲目相信自由貿易同樣是有害的,近期的晶片供應緊張、疫苗分配不公正等問題就說明了這一點。"即便在拜登治下,美國也不會如歐洲所期望的那樣迅速恢復為可靠的緊密夥伴。拜登更願意推行'購買美國貨'政策。所以,歐洲在全球範圍內堅持自由貿易理論固然是正確的,但同樣正確的還有這一認知:只有雙向的自由貿易才能持久地奏效。"

中國內需疲軟將是全球經濟復甦的重大不確定性因素圖片來源: Wang Gang/Costfoto/picture alliance

法蘭克福出版的《證券報》以"回落"為題,刊評分析了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作者注意到,儘管中國工業產值今年4月同比增長近10%,但是內需的漲幅依然低於總體趨勢。

"中國的經濟復甦建立在生產和消費極不平衡的增長之上。儘管中國是當前唯一一個不受疫情封城影響的經濟大國,但是消費者的信心依然受到了疫情的衝擊。對於其他亟待復甦的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國家而言,這絕非什麼好消息。"

"消費在中國經濟中的佔比超過60%。消費復甦疲軟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還面臨著相當大的不確定性。總體而言,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似乎出現了減弱了跡象,它將很快體現在GDP增速放緩中。在今年第一季度,由於疫情後經濟反彈的效應,中國GDP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8%,創下歷史記錄。但是今年第二季度的漲幅預計將只有約8%。"

"這一回落的進程已經開始,中國經濟增速必然進一步放緩。今年下半年中國GDP增幅很可能只有6%左右,這意味著,猛烈反彈後的中國經濟,還是會回到疫情之前的發展軌道上來。屆時,值得關注的話題將是:消費能否及時復甦?如果消費無法提振,那麼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甚至有可能跌破5%。"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