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周五公佈第二季度的官方經濟數據,德國《商報》指出,嚴格的「清零」防疫政策和封城措施給經濟造成了多大損失,將從這些數字中得到體現。
「中國政府是否需要出台額外的提振景氣措施來穩定遭受重創的經濟,從這些(即將出爐的)數據中將可見一斑。經濟學家估計,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今年第二季度的總產值可能會比第一季度萎縮2%,與去年同期相比的增長率可能會在1.2%左右,這將是繼2020年第一季度疫情爆發初期出現經濟下滑以來的最低增長率。」
文章接著指出,6月份有關失業人數、零售業銷售額、房產價格、工業生產和貸款發放額等方面的數據也非常值得關注。「因為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在經歷了包括上海在內的封城措施之後,中國經濟恢復得如何。專家預測,工業生產活動應該會有明顯增加,因為很多工廠都已經復工,並且忙於處理之前積壓的訂單。」
然而這種復工熱潮卻不能和2020年第一波疫情得到控制之後的經濟復甦相比。《商報》的文章指出,「當時來自世界其他地區對用於居家辦公的電子產品的需求激增,給中國提供了特殊的景氣助推力。」而如今這一助力卻不再存在。相反,如果美國和歐洲經濟陷入蕭條,那麼對於中國來說,海外市場的需求量也會出現滑坡。
很多經濟學家都認為,中國為2022年設定的5.5%經濟增長率目標幾乎是無法完成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中國今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能達到4.4%左右的增長。其它機構的預測值比IMF的還要低,比如日本投資銀行野村(Nomura)給出的預測值才3.9%。
「每五個中國年輕人裡就有一個失業」
《新蘇黎世報》則重點關注了中國就業市場。該報駐京記者Matthias Kamp從一位化名Amanda的年輕女孩的經歷入手,探討中國就業市場存在的問題。25歲的Amanda在南京大學完成了外語專業的本科學業之後,在北京進行了教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學習,但是在畢業之後卻找不到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只能在一家酒吧裡打零工。
作者在講述了她的就業困境之後寫道:「很多中國年輕人和Amanda的境遇相似:他們擁有高學歷,有不少人還有留學經歷,掌握多種外語,但是卻找不到一個符合自己學歷和專業的工作崗位。16到24歲之間的人群失業率高達18.4%,而這一比例可能還會繼續升高。這個夏天,又有將近1100萬大學生完成了學業——這是有史以來應屆畢業生人數最高的一年。而他們中的很多人恐怕不得不像Amanda一樣,暫時先靠兼職工作養活自己了。中國的經濟發展陷入困境——也是因為嚴格的清零防疫政策——而在危機背景下,很多企業都在裁員。」
文章接著分析指出,對於政府來說,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也意味著社會不穩定因素。「沒有工作、沒有發展前景的年輕人可能會走上街頭,發洩自己內心的憤懣,這是掌權者最擔心的。因為這可能會造成社會動蕩,在最糟糕的情況下甚至撼動中國的政治體制。因此,北京正努力嘗試在短期內創造大量新的就業崗位。」這包括敦促高校為畢業生提供短期的教職崗位,以及要求國企和機關單位增加聘用大學畢業生等等。
不過作者認為這些提議並不能解決症結。「很多企業在不斷實行封城措施的情況下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此外中國政府對房地產行業和科技行業的整頓干預也是許多企業的行動空間嚴重縮小。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因為在過去幾年中,科技企業曾經是招聘高校畢業生的主力軍。」
文章最後總結道,中國政府過去多年裡在教育現代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隨著國家的開放,很多年輕人選擇出國留學,使得一個接受過最好的教育、心態開放且掌握多門語言的年輕社會階層應運而生。然而偏偏是這個作為國家希望所在的精英階層,在他們希望為中國的發展出一份力的時候,卻在這個國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兩年多來,新冠疫情以及「清零」政策給中國社會帶來不同的問題,例如,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上升、民眾出行不便等。近期更傳出新冠康復者求職被歧視的情況。
圖片來源: REUTERS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繼2021年中國經濟出現復甦後,2022年和2023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會放緩。原因是中國國內需求低迷的情況仍未改善。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20日對中國今年的增長預期進一步下調至4.4%。這個數字遠低於年初北京設下的5.5%目標。下調主因是中國抗疫採取強硬的清零政策、廣泛封控影響經濟活動,加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加劇了對中國經濟的壓力。
圖片來源: STR/AFP/Getty Images近日一篇題為「我躲在上海虹橋的衞生間,不知道去哪」的文章在網路上引發熱議。文章內容講述了一名新冠康復者求職碰壁,被發現住在上海虹橋車站廁所衞生間,她表示「現在招工都不要感染過陽性的人」。對此,上海市政府表示也關注到相關情況,並指出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呼籲對新冠康復者給予更多的關心,「不能給他們貼標籤,不在他們的工作生活中設檻,不能讓他們生活在不該有的陰影下。」
圖片來源: Koki Kataoka/The Yomiuri Shimbun/AP/picture alliance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6月中發布的最新經濟指標數據,疫情衝擊對就業的不利影響仍然持續。從總體失業率來看,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是5.9%,16-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是18.4%,比4月上升了0.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今年中國大學應屆畢業生達1076萬人,比2021年多出167萬人,規模和增幅皆創下歷史新高。中國國家統計局已表示,隨著畢業生投入就業市場,可能進一步加重就業壓力。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在北京以「動態清零」為原則的防疫政策之下,中國希望最大程度地減少境外輸入感染病例的風險,因此一直採取嚴格的出入境管理限制,旅客入境後還必須接受嚴格的隔離。而在中國境內,一旦發現確診案例,就會立即實施大規模核酸檢測和封控。外界預測,健康碼和常態化核酸檢測將成為中國大城市的防疫日常。
圖片來源: Wang Zhao/AFP上海等城市曾經經歷長達數周的隔離,不僅讓許多居民面臨收入損失、家庭分離,吃飯難、看病難也是讓人發愁的問題。在疫情嚴控之下,民眾抱怨民生物資匱乏,快遞物流人力運力不足導致配送不及時,而民眾看病就醫的渠道也受到種種限制。西安封城期間,曾發生過孕婦因核酸檢測有效期超時而在醫院外等待過久不幸流產、心梗患者因無核酸檢測被拒診而不治身亡的事件。
圖片來源: 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中國在防疫期間引入「健康碼「措施。對於各地居民來說,健康碼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另一張身份證,只要健康碼變成紅色,通常就意味著相關人員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是密切接觸者,出行自由就要受到限制。日前在河南則發生了「天降紅碼」的狀況。今年4月,一些村鎮銀行的儲戶發現無法使用網上業務,他們向監管機構提出投訴,要求取出自己的存款,但是始終未能獲得答覆。儲戶於是前往河南村鎮銀行取錢,卻發現自己的健康碼變紅,從而被強制隔離或者限制出行,但他們的核酸檢測都顯示陰性。這起事件在網上引起熱議,人們開始質疑,原本用於防疫的大數據是否遭到濫用,甚至成為「維穩」的工具。
圖片來源: AP Photo/picture alliance在過去兩年半的疫情中,中國進一步縮緊對社會的管控。近日在天津市,有部分民眾因為未按時參加核酸篩查,被以逃避核酸檢測為由列入「失信名單」。旅美的中國人權律師滕彪認為,中國政府利用高科技與其他現代有效監控的技術,對公民社會進行全面的監視與控制,而在疫情期間,中國政府也累積了更多控制社會流動的經驗,可以預期的是,即便疫情結束,這套防疫措施也會持續。
圖片來源: Hecotr Retamal/AFP上海封城後,來自英文run的「潤」一詞成為中國的網路流行詞。除了許多在上海的外國人在解封後逃離上海,連曾為中國的新冠防疫政策叫好的中國經濟學家郎咸平也被指已舉家從上海遷到香港。彭博社援引投資移民諮詢公司Henley & Partners估計,由於嚴苛抗疫加上經濟放緩,約有1萬名中國富人正尋求離開中國。若他們移民成功,將從中國帶走480億美元。
圖片來源: Xinhua/IM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