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沉默的中國億萬富豪

2025年10月3日

《南德意志報》的分析試圖解釋中國的經濟精英為何在公眾輿論中集體噤聲。《新蘇黎世報》認為,若不能打破需求疲軟和價格下行的螺旋,中國經濟將陷入長期停滯。

企業家「可以賺錢,但不能成為領袖」圖片來源: Ted S. Warre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發表題為「中國沉默的億萬富豪」的分析文章,指出中國不乏叱咤全球商界的超級富豪,但他們在社會輿論中不扮演重要角色:

「在美國,巨額財富幾乎自動意味著政治影響力,而在中國,精英階層卻被壓抑的沉默所籠罩。超級富豪們既無法影響社會討論,也不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北京政府是如何做到允許最富有的人擁有財富,但又從來無法掌握權力的呢?」

中國有450位億萬富翁,僅次於美國,數量超過任何其他國家。長期研究中國經濟精英階層及其在中國角色的劍橋大學教授克里斯托弗‧馬奎斯(Christopher Marquis)指出,中國超級富豪的沉默背後,隱藏著一個精心構建的網路。個人財富的積累甚至是政府樂見的,但『他們的可見度、影響力和人脈網路早在對黨構成威脅之前就被扼殺在萌芽狀態,』馬奎斯說道。

這一體系背後的機制是恐懼。『從這一點來看,中國體制與川普治下的美國並無太大區別,』馬奎斯說道。在這兩個體制下,超級富豪如今都希望盡量避開政府的監控。區別在於,現在美國富豪面對的是被川普刁難的風險,而中國體制對精英中不聽話的人則採取了更為嚴厲的措施。誰如果被黨的高層審查盯上了,冒的風險不僅是名譽掃地或股市損失,而是傾家蕩產、失去自由甚至家人的安全。中國政治精英對億萬富翁的這種嚴厲態度,主要源於意識形態。」

超級富豪破壞民主政治?

05:2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馬奎斯總結說,在北京看來,中國企業家「唯一的任務是,用他們的商業頭腦和和財富在經濟上鞏固國家,卻不在政治上插手「。文章以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和」紅二代「地產商任志強的命運為例子說明,「中國富豪公開反抗極其罕見,失去一切的風險太高了」。只有流亡海外後,企業家才能公開反對政權。作者接著寫道:

「儘管如此,我們無需為中國的億萬富翁感到惋惜。『他們顯然是中國體制下的贏家,這一點毋庸置疑,』德國特裡爾大學漢學系教授古思婷(Kristin Shi-Kupfer)說道。如果沒有跟國企的結合、政治人脈和黨的扶持,他們的崛起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但與美國富豪不同,中國的超級富豪在政治架構中扮演著明確的角色。他們可以賺錢,可以投資,但不能成為領導者。

在美國,像埃隆‧馬斯克這樣的企業家可以在極短時間利一躍成為總統的左膀右臂,而在中國,政治舞台對富豪們卻仍然是禁區。『在中國,財富可以存在,』馬奎斯說,『但在中國,沒有人會輕率到企圖利用財富來取得政治權力』。」

馬雲:科技巨擘 人生贏家?

07:0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危險的螺旋下行

《新蘇黎世報》發表背景分析稱,中國急需制止經濟螺旋下行,如果北京不能果斷採取措施打破通貨緊縮和需求疲軟的惡性循環,可能面臨經濟發展長年停滯的風險。文章寫道:

「中國正陷入需求下降、價格下跌的惡性循環。其結果是:大多數企業利潤縮水,迫使它們停止投資。稅收收入也隨之大幅下降。這反過來又限制了政府通過公共支出計劃支持經濟的空間。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而北京似乎越來越無能為力。」

作者回顧了2008年金融危機和2015年股災期間,中國政府快速出手穩定金融市場的手段和成效,然而:

「如今的情況要複雜得多,因為問題的根源部分在於政府數十年來的調控誤導。為了在盡可能多的行業成為全球領頭者,北京,但尤其是地方政府,投入巨資扶持新興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在綠色能源和高科技等面向未來的行業。

……但這往往是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北京政府指令下的大干快上造成了大量浪費。幾乎所有行業都因產能過剩而苦苦掙扎。」

作者認為,目前的危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的低效」,並提出建議:

「為了阻止價格下跌和需求走弱的危險惡性循環,中央政府必須確保工業大幅削減產能。為此,北京最終必須迫使那些頑固的地方政府就範。如有必要,中央政府必須派代表前往各省、縣和市。這些代表必須確保企業就地削減產能。」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