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為了安全 就該不顧一切?

文山 摘編
2019年2月14日

為什麼歐洲各國政府要不惜一切代價阻止華為?防範中國今後可能有的網路竊聽的同時,卻縱容美國人肆意竊聽,歐洲的這種姿態又是否合理?德語報刊評論版,繼續密集關注當前這場牽涉政治、經濟、科技以及中歐雙邊關係的華為爭端。

Huawei Niederlassung Bonn
華為在德國波昂的辦公樓圖片來源: DW/C. Mu

(德國之聲中文網) 杜塞道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華為只是開端"為題,刊發評論指出,面對外國科技企業,歐盟亟需共同戰略。

作者注意到中國正在向捷克、立陶宛、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施壓,試圖讓它們不要棄用華為。在柏林,華為正在游說議員、恐嚇發出警告的學者。"北京知道,這事關今後歐洲還會對中國的科技有著多大的信任。對華為的決定,將為今後的發展指引方向。"

"伴隨著數字化進程,企業、政府都變得更容易受攻擊。新技術為破壞、諜報、操控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之門。歐洲應當如何與來自境外的科技公司打交道?在這一話題中,中國企業正是一個特別的案例。一方面,歐洲與越來越專制的中國有著異常緊密的經濟聯繫。中國並沒有美國那樣的行之有效的法治國家環境,蘋果、微軟都曾經通過司法途徑成功抵制了政府強迫合作的要求。分析人士一致認為,這種情況在中國的司法體系中絕對不會發生。"

"另一方面,與自由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競爭對手相比,中國企業又有著巨大的競爭優勢。外國網站在中國被屏蔽,讓百度、騰訊能夠在舒適的環境中成為巨頭。而在推特、臉書、谷歌被中國市場拒之門外的同時,中國企業進軍海外卻無障礙。我們應當如何應對這種不平衡?以安全為由阻止外國廠商進入歐洲,又會在哪些時候是合理的?這些問題,歐洲各國必須要共同解答。"

2013年,梅克爾的手機也被披露遭到了美國情報機關的竊聽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J. Macdougal

維也納出版的《標準報》以"抵制華為就是一場拙劣的爭論"為題,刊發短評指出,儘管這場由美國人發起的對華為的質疑至今沒有證據,但是歐洲各國政府幾個月來一直在考慮是否抵制華為。"這裡的偏執也值得一提:對於許多歐洲國家政府而言,美國當局能夠獲取數據這件事就完全不是問題。歐洲的很多數據,都是存儲在微軟、亞馬遜等美國企業的雲服務中。去年3月,美國通過了一部所謂的'雲服務法案',美國情報機關將能夠讀取無數奧地利中學生的電子郵件,也能讀取德國汽車廠商的數據。我們亟需討論的正是這個問題。"

《奧格斯堡匯報》的評論則以"德國必須警惕來自中國的移動通訊技術"為題,強調即便華為的5G技術更便宜、更好,德國也必須將其拒之門外。

文章指出,即便現在還沒有明確的證據,但是專家們都明確警告華為設備意味著巨大風險:如果華為承建德國的通訊網路,這家企業隨時有可能迫於中共當局的壓力向後者提供德國的敏感數據。

"這種情況下,德國除了選用愛立信、諾基亞等歐洲企業的設備,別無選擇。這也意味著,德國必須承擔費用高於華為產品之後果。除了價格低廉,在5G這場移動通信革命中,來自亞洲的巨頭華為還有更善於貼合客戶需求、更具創新能力等優勢。這一切都讓德國的相關決策者陷入兩難的困境中。"

作者接著指出,不管怎樣,在通訊基礎設施方面,安全必須重於一切。何況德國還一直面臨著來自中國的經濟間諜風險。"中國可不是什麼正常國家,而是一個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帝國主義國家。中國政府出台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想要在2049年前實現經濟上的領先。德國這樣的民主國家缺乏如此長期的規劃。因此,在5G通信這類長期議題上面臨損害時,德國總理必須至少短期內有所介入。梅克爾不妨在這個問題上聽聽川普的意見。不過,梅克爾也不能被美國人所欺騙:美國人也在對德國搞經濟間諜行為,甚至還能竊聽梅克爾的手機,並利用大肆收集數據的臉書等企業。可惜,德國西門子已經在幾年前退出了移動通信業務。"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