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為誰而憂?

文木
2016年10月24日

周一的德語媒體既關注了中國的政壇,也聚焦中國的經濟。不來梅《威悉河信使報》指出,上台已5年的習近平展開的反腐運動引來了不少來自高層的不滿。《資本》雜誌的一篇文章則做出分析,面對中國的收購熱潮,德國究竟應該擔憂些什麼。

Symbolbild - Osram
三安光電有意收購德國百年老店照明企業歐司朗(Osram)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不來梅《威悉河信使報》本周一(10月24日)發表的一篇評論把關注的目光聚焦在習近平身上,文章開頭先是引出了中國共產黨黨媒《人民日報》,指出,最近這家媒體幾乎沒有一天不讚揚"習主席"的成就,大贊他維護了中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按照以往的經驗,尤其是在黨內高層出現大問題的時候,中國官媒體會發出這類追捧之詞。"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員章立凡做出推測:"這些對他的個人崇拜表明,他並不能掌控全局。"

三安光電有意收購德國百年老店照明企業歐司朗(Osram)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作者Felix Lee接著寫道,中國公眾對高層的內部衝突知之甚少,官媒不被允許做出此類報導。文章指出,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於本周一在北京開幕。習上台已有5年,掌權後他一直推行反腐運動:"中共處分了大約75萬幹部,去年有逾30萬名黨員落馬。數千黨員幹部違反黨紀受到處分或被定罪,其中包括數十位部長和省長級官員。"

官方上,習近平表示,大力反貪是因為腐敗會威脅共產黨的未來。同時也有懷疑認為,習近平利用反腐清除黨內異己。他由此也給自己樹立了不少敵人,獨立評論員章立凡說,習近平反腐的矛頭幾乎指向了所有黨內的派別:"對他執政作風的不滿很大。"

題目為"中國強男樹敵甚多"( Chinas starker Mann macht sich viele Feinde)的文章寫道,矛盾並非是意識形態的不同,更多的是各個系派間的紛爭。比如,中共高層一部分領導人是"團派",而習近平屬於"太子黨":"目前,習近平將矛頭尤其對准團派勢力。許多官員被撤職。據悉,習近平親自下令減少共青團一半的年度預算。那些曾助其一臂之力的黨內精英們也對他感到不滿,章立凡認為'體制內顯然存在阻力。'"

作者隨後寫道,中共"十九大"將在2017年召開:"屆時,現任中共政治局常委將會有至少5名常委因到齡讓位,目前習近平正在積極佈局,將旗下黨羽安排到相應的位置,為他們日後的升遷鋪路。"

作者引述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負責人韓博天(Sebastian Heilmann)的觀點指出,到目前為止,習近平對共產黨的控制相當成功。不過他也觀察到他集中權力的做法束縛了機關部門:"官員們和黨書記都不敢獨立做出決定,重要的改革政策停滯不前,韓博天擔心'如果這種癱瘓的局面繼續下去,習近平的許多政治計劃不能夠得到實現。'這是一個兩難的局面。因為這將會削減習近平的權威。"

似曾相識的收購熱潮?

對慕尼黑或柏林市中心奢侈品店中掃货的中國遊客,人們已司空見慣。這幾個月,中國企業撒出比這多的多的資金在德國收購公司。《資本》雜誌(Capital)本周一發表的一篇專欄文章列出了今年前六個月中國公司的"戰績":"37家的德國公司已易主,這與中國去年全年在德國收購39家公司的數量相差無幾,腳步並沒有停歇的跡象:現在中國投資者正在就收購老牌照明燈具公司歐司朗(Osram)進行談判。之前機器人巨頭庫卡被收購引起各界關注。"

中國投資進軍德國中小企業

02:2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作者Bernd Ziesemer寫道,已經有德國政客抱怨德國技術外流,經濟界也發出警告,看起來,距離某個民粹主義者像德皇威廉二世那樣喊出黃禍論的日子也不遠了。但是,作者認為,在當前的直接投資熱潮中,與其擔憂德國自己,還不如去為中國擔憂。"在德國等歐洲國家大舉收購的中國公司,他們覺得國內的機會不如從前。"尤其是充滿泡沫的房地產市場,或者需求量減少的鋼鐵機械產業,跟之前相比,擴大投資意義不大,所以,聰明的中國商人現在更願意把目光投向國外。

文章接著寫道:"情況不禁讓人回想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當時日本公司加大在海外,尤其在美國的投資。不久後,東京股市崩盤,巨大的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對這一段歷史有所瞭解的人應該現在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當時,西方對日本人收購發出疑慮的時候,許多日本投資者已經預感到了災難的發生。與現今的中國相似。

標題為"錯誤的中國擔憂"(DIE FALSCHEN CHINA-SORGEN)的文章在末尾寫道,莫要將對中國的擔憂用錯了地方:"中國在德國投資越積極,我們在未來幾年就應越小心謹慎地決定在中國市場的投資。"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