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瑞士應該怎樣應對中國?

達揚(摘編)
2021年4月26日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共產黨在加強對內控制的同時,也在不斷向自由世界發起挑戰。瑞士外交官威德摩爾認為,當今的國際局勢同19世紀末德意志帝國崛起時的情況非常類似。

Schweizer Flagge neben Rolex Uhr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Bildagentur-online/Protze-McPhot

(德國之聲中文網)威德摩爾(Paul Widmer) 在其為《新蘇黎世報》撰寫的客座評論中寫道,瑞士外交策略的成功之處就在於該國的中立原則。他認為,這種中立原則同樣也適用於瑞士的對華政策。評論寫道:

「(中國)危險的崛起之路現在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整個西方世界都在對此予以譴責。華盛頓、倫敦以及布魯塞爾已經達成共識,西方世界必須堅決地捍衛建立在自由和法治基礎之上的國際秩序。制裁措施簡直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即便是從川普到拜登的美國總統權力更迭都沒有帶來對華政策的改變。恰恰相反,北京同華盛頓之間的措辭變得越來越犀利。

局勢發生變化,出台新的戰略也就不可避免。美國國務院去年11月提交了美國如何應對中國挑戰的新戰略。制定戰略的目的是要為今後的長期路線指明方向。喬治‧凱南的『長電報』就是著名的例證,這份電文為冷戰開始後美國遏制蘇聯的政策埋下了伏筆。

一個月前,瑞士也通過了中國戰略。使用『戰略』這個詞匯顯然欠妥當,畢竟要談『戰略』,必須要擁有足以影響世界格局的戰力。瑞士具備這個能力嗎?顯然不具備。這倒也不傷大雅。因為長期以來,瑞士所推行的外交戰略一直是與其實力相匹配的,也就是長期的中立原則。這是瑞士保持安全和獨立的準繩。因此,瑞士無論推出什麼戰略,都只能是對中立政策的進一步細化。這一點是絕不容質疑的。」

評論認為,在涉及自由世界秩序的問題上,瑞士當然應當表明立場,但在勢力劃分的問題上,還是應當保持審慎。畢竟中立不是感情用事,而是需要理智。評論寫道:

歐美對抗中國,瑞士應保持中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 Ohde/M. Cui


「現在一些議員主張,瑞士也應加入歐盟的對華制裁。這是錯誤的。除了聯合國體制之外,瑞士不應參加任何制裁行動。當然瑞士也不應允許其他國家將瑞士作為繞過制裁的中間站。

歐洲正在為第三波疫情叫苦不迭,中國經濟卻正在高速復甦。中國政府又推出了新的刺激政策,希望提高內需。《明鏡》周刊寫道:

「 位於亞熱帶海南島的三亞市被北京定位為中國的消費及旅遊中心。今年五月七日至十日,這裡將舉行中國首屆消費品博覽會。屆時除中國產品外,來自69個國家和地區的產品也將應邀參展。預計,展會將接待一萬多商家和二十多萬參觀者。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特斯拉、資生堂、戴爾等國際品牌將參加展會。

中國零售業營業額今年三月同比增加了34.2%,遠遠超過預期。最重要的是,今年三月的營業額也超過了疫情前2019年的三月,增幅高達12.9%。」

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