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用力過猛的中國工業

文木(摘編)2016年2月23日

中國工業的產能過剩是《南德意志報》關注的話題。而《法蘭克福匯報》則注意到了習近平做出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要"姓黨"的強調。

Stahl in China - Rohre Stahlröhr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本周二(2月23日)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國工業領域內幾乎所有行業產能過剩的現象都十分嚴重,這不僅對中國,也會給全球帶來影響。文章援引歐盟商會主席武特克(Jörg Wuttke)舉例表示,比如中國鋼鐵業的產量就與實際所需完全脫節:"歐盟商會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鋼鐵的生產量相當於日本、印度、美國和俄羅斯鋼鐵產量的總和。水泥工業也面臨著巨大的困境,產能利用率僅為73%。"

作者指出,為了化解產能過剩,提高利用率,必須關閉數千家廠房:"2011至2012年中國兩年生產的水泥與美國整個20世紀的水泥產量相當。現在,全球57%的水泥都來自中國。如果中國進一步減少建房,問題就會更加嚴重。"

標題為"過火了"(Zu viel Feuer)的文章指出,如果北京不採取措施,這會給全球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中國的產能過剩讓北京數次與多個工業國家產生摩擦,後者發出指責,認為中國在他們市場傾銷產品。歐委會不久前宣佈對中國進口的鋼材展開反傾銷調查。"

作者指出,北京採取包括收緊監管,減少對公司的補貼和貸款等營救措施,但是這些政策收效甚微:"就在周一,北京政府宣佈今年將關閉逾千家煤礦,煤炭產量在今後的三至五年減少總共5億噸。但這些舉措足夠了嗎?"

文章接著寫道:"歐盟商會發布的研究顯示,為了緩解危險的產能過剩問題,切實進行計劃中的改革,中國政府必須做好減少干預的準備。銀行和國有企業必須私有化,政府的影響力將會消失。中國高層真的做好了准備嗎?"


作者Christoph Giesen提到了李克強一年前提到改革說的話:削權是要觸動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文章問道:"割的會有多深,有多徹底?一切都將取決於此。"

"輪到媒體了"

"現在輪到媒體了"《法蘭克福匯報》本周二發表的一篇文章開篇這樣寫道。作者指出,這場運動自上周習近平走訪了中國最重要的幾大官方媒體開始。根據中國黨報《人民日報》的報導,習近平當時表示,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文章寫道:"自從中國共產黨1949上台以來,中國媒體一直都扮演著黨的'喉舌'角色。迄今為止,中國沒有一傢俬營報紙、電台或者網站。宣傳和審查從未停止。儘管如此,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中國的媒體也發生了轉變。媒體變得更為商業化和專業化,一些記者有時甚至大膽地嘗試進行獨立報導。不過習近平2012年11月上台後,這些媒體人的工作環境明顯變得更嚴峻,自由空間減少。堅持己見的主編和記者被解僱,中國如今是全球監禁記者人數最多的國家。"

習近平上周五(2月19日)視察了新華社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ZUMA Press/L. Hongguang

標題為"黨的喉舌"( Kehle und Zunge der Partei)的文章接著寫道:"這場運動出現的時候正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環境和經濟面對嚴峻挑戰的時刻。《中國日報》一篇社評寫道,媒體必須要恢復民眾對黨的信任。尤其是現在,因為經濟增速放緩。"

作者Kai Strittmatter接著寫道,比起他的前任,習近平對西方在中國的影響打壓力度更大。尤其是在去年,中國的安全部門嚴厲打擊人權律師,民間社會代表。中國媒體在過去幾年爭取到了一點自由空間,現在這個空間即將消失:"香港大學中國媒體項目研究員班志遠(David Bandurski)用'不妥協'來形容習近平的新動作。他認為,與前任不同,習近平現在嘗試'全方位控制'中國媒體的每一個角落。班志遠表示,近幾十年中國媒體所有的小心謹慎的改革跡象現在都完全消失了。"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