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經濟開放能帶來政治變革嗎?
2019年12月2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很多年以來,西方國家一直以為經濟開放會促進非民主制國家的社會轉型。例如,2012年6月時任德國聯邦經濟部長的勒斯勒爾(Philipp Rösler)帶領經貿代表團訪問沙烏地阿拉伯的時候,他曾说,他致力於以經貿促轉變。他認為,加強同西方國家的經貿關係,獨裁者也會實現民主化,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公民要求實現自由選舉,要求實現法治。
德國《商報》發表的以"經貿帶來的轉變太少"(Zu wenig Wandel durch Handel)為題的社論中指出,但是這一希望恐怕已經變成幻象。
文章在聯繫到中國的現實情況時寫道:"中國正快步走在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道路上,但是共產黨領導這個國家採用的鐵腕手段也正在變得更加強硬。無論是有關新疆關押維吾爾人的拘留營的報導,還是北京強硬回應香港民主抗爭的問題上都可以看出這一點。"
這篇社論提出一個問題:"如果經貿不會自動地引發轉變,那麼與威權國家之間發生的商業貿易該如何為自己辯解呢?"評論員Christian Rickens在文章中回答道:"對於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只有一點是清楚的:對於一定體量的企業來說,完全不和獨裁者們做生意,在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沙烏地也許還可以用別的國家來替代,但是涉及到佔德國出口總量7%份額的中國就不那麼容易了。"
文章寫道,"雖然沒有簡單的答案,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去忽視問題的存在。對於負責人的企業高層來說,要做出清晰的界定:我們同威權國家的業務開展地要多深?我們只搞商貿,還是也要在這樣的國家進行直接投資?我們在多大尺度上允許這樣的國家介入我們的業務?在中國,德國企業必須允許中國員工成立黨支部,這是可以接受的嗎?一家在中國的西方企業究竟應該給予那些同當地政府發生衝突的本地員工多少支持呢?"
文章寫道,"在中國我們可以劃定一條紅線:我們不去購買那些可能是通過強迫勞動而生產出來的產品,如果發現哪些企業是這麼做的,就斷絕和它們的一切業務往來。還有一點也是我們可以清楚表明的:我們不會向威權政府提供任何商品或者服務用來打壓人民。這就意味著,我們不會向這樣的政府出售監控技術、軍用或警用裝備,也不會提供這方面的咨詢服務。"
《可怕的嫌疑》
《南德意志報》關注中國如何向澳洲政治、經濟和教育等多個領域施加影響。文章認為,北京方面已經將澳洲看作是自己的利益圈。
在一篇題為《可怕的嫌疑》(Ein ungeheurer Verdacht)的報導中,作者寫道:"澳洲的經濟對中國的經濟繁榮具有依賴性。澳洲人對中國強權的政治影響力的擔憂日益增加。在澳洲申請避難的變節者王立強揭露,中國的情報網對香港民主運動和澳籍華裔的社團組織都進行滲透。這種爆料加劇了澳洲人的恐懼感。中國外交部斥責王立強的描述為'一派胡言'。澳洲中國問題專家們指出,多年來北京方面一直在執行的一項戰略就是試圖對太平洋地區的國家施加影響,這其中就包括澳洲。"
文章寫道,"中國伸向澳洲的手臂究竟有多長?1901年,澳洲联邦組成之時,人們對中國影響的擔憂就已經存在了,那時候來自中國的影響被稱作'黃色危險'。不過這樣一來也變得很難區分,哪些是基於種族歧視基礎之上的誇大威脅,哪些是嚴肅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澳洲联邦眾議院華裔議員廖嬋娥(Gladys Liu)也被懷疑與北京走得太近。在香港出生的廖嬋娥是首位在澳洲众議院獲得席位的華裔議員。她所在的選區有些地方說普通話的人數比說英語的人數還要多"。
文章稱,今年9月一批名單被曝光,廖嬋娥作為中國海外統戰分支組織的名譽成員被列在名單上。"廖否認對這些關聯知情。她在一次電視採訪節目中固執地拒絕將中國強人習近平稱作是獨裁者,"文章寫道,"這對修復她的名譽無益。最開始她迴避問題,最終她說,習'在他所在的體系裡是一個合法且被選舉上台的主席'。"
文章寫道,"北京要求所有中國人保持忠誠,它指的是每一個帶有中國根基的人,無所謂持有的是哪一國護照。即便是在澳洲成長的第二代、第三代華裔,雖然他們早就不會說漢語了,而且可能也從來沒去過中國,但他們也是(統戰工作)的目標"。
文章寫道,"'澳洲人民站起來了。'澳洲前總理特恩布爾曾在議會用中文說了這句話。他的繼任莫里森宣佈,將成立高級情報小組專門用來打擊那些暗中破壞(澳洲)國家利益的機構和人員。這些機構和人員指代的是誰?他並沒有公開說明"。
文章最後寫道:"什麼是合理的擔憂?什麼是基於種族歧視的不滿?很多時候這是說不清的。"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