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經濟騰飛不一定帶來民主

雨涵(摘編)
2018年3月1日

中國的發展軌跡打破了西方政治學界「富裕程度的提高會帶來民主發展的進步」這一定律。《時代周報》出版人評論稱習近平為「永遠的獨裁者」。《商報》則關注了歐洲在未來市場領域為什麼落後於中國的原因。

China kommunistische Führer
堅持了幾代領導人的任期限制,到習近平這裡要終結了?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A. Wong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共提出修改憲法,取消對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的建議,仍然是德語媒體關注的焦點。《時代周報》(Die Zeit)出版人委員會成員Josef Joffe周四撰寫了題為《永遠的獨裁者》(Diktator forever)的評論文章,指出如果習近平變成"終身制的主席",中國也會成為真正的極權主義國家。作者認為,習近平突破任期限制的計劃,可能會打破至今為政治學者所公認的一個規律:一個國家越富裕,就會愈加向著民主的方向發展。

"為什麼呢?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一個中產階層,他們在收入日益提高的同時,也對政治參與提出越來越多的要求。"作者舉了上世紀的一些例子,離中國遠一些的有西班牙擺脫弗朗哥獨裁統治,近一些的有台灣和韓國,都是在經濟騰飛,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之後,實現了從獨裁到民主的突破。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A. Wong

而中國呢?"中國目前的人均年收入在9000美元左右,和弗朗哥獨裁政權結束時期西班牙2000美元的人均收入水準大概相當。但是在中國,這個民主化的規律就失效了。在憲法中確立的,不是自由權利,而是極權統治。其實這一切應該是可以預見的。在習近平的第一個五年任期裡,他已經為此奠定了基礎。在反腐的名義之下,他清除了自己的政治對手,中國的政治寡頭都被拴上了恥辱柱。與此同時,他還強化了自己對於軍隊和警察的控制。"

但是,作者認為中國的極權統治的確還是具有一些"新時代"特色。它和傳統極權統治的區別就在於兩點:"數字科技和大數據。在修憲建議一經公佈之後,網路平台就被命令把所有歌頌這一計劃的報導放上頭條。而在社群網站上,凡是表達反對意見,或者是使用了'登基'、'終身制'等詞匯的內容,都被刪除。"

"中國會不會再出現一個新版本的紅寶書--不是毛主席語錄,而是習主席語錄?最起碼可以預見的是,對異見的打壓和民族主義思潮會齊頭並進,這是打擊反抗和民主訴求的最古老武器。"不過最後作者也提醒大家,"新皇帝不會是一個可以輕易被看透的堡壘"。

歐洲企業缺的是勇氣?

《商報》(Handelsblatt)記者Stephan Scheuer則關注了歐洲和中國在經濟實力對比上的此消彼長,題為《歐洲企業缺少勇氣》(Europas Firmen fehlt der Mut)的評論文章指出,中國吉利汽車成為戴姆勒最大股東是一個象徵性事件,標誌著中國人如今在世界經濟領域表現出來的自信心。"(對於中國人來說)沒有什麼計劃是過於龐大的,也沒有什麼企業是永遠屹立不倒的--進攻者可以對一切發起挑戰,並且願意承擔巨大的風險。中國的網路巨頭騰訊和阿里巴巴能夠市值超過5千億美元,躋身全世界高科技企業的最頂級俱樂部,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也許有人要說,騰訊和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夠做大,也是由於國家的幫助。"北京通過審查和封鎖制度,把國際網路企業排擠在本土市場之外。臉書、推特還有谷歌在中國都沒有正式開展業務。北京通過不斷地提高網路連通速度,為如今超過7億中國人隨時可以通過智慧型手機上網奠定了基礎。然而,如果中國企業沒有堅決果斷地抓住時機的話,這一切都會是徒勞的。"

告別錢包——手機支付在中國

02:28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文章接下來舉例指出,像騰訊和阿裡巴巴,未來佔據未來市場都是下了"血本"。為了成為相應領域的主導者,他們可以接受連續多年的虧損。再比如移動支付領域,中國在幾年之內就發展成為該領域最大的市場。"最關鍵的成功因素就是,阿裡巴巴和腾訊通過大幅度的折扣活動,吸引新顧客。比如電影票,只要用手機支付網上購買,就可以享受遠遠低於櫃台價的折扣。而在德國則恰恰相反,顧客如果想要提前在網上預訂電影票,還要支付額外的費用。這樣對於德國消費者來說,新的支付方式就幾乎沒有吸引力。"

另一個例子就是電動汽車領域。多年來,大眾、寶馬和戴姆勒等德國汽車業巨頭對於投資電動汽車始終遲疑不決。"他們瞻前顧後,並且以市場還不夠成熟作為藉口。"然而隨著中國政府力推電動汽車,真正的變革時代來了。現在德國企業怎麼辦呢?"德國公司的老總們必須要轉變思想了。要想開發未來市場,就必須大力投資。長遠來看,這樣的投資還是值得的。中國企業現在已經做出了示範。而德國經濟如果不想被甩在後面的話,就必須重拾勇氣,下定決心押注在未來領域,不能夠只看重眼前的利潤。"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