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以"搖晃不定的中國"為題,刊發駐華記者撰寫的評論指出,造成中國經濟疲軟的因素並不僅限於經濟層面,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國政界有意為之。
"對於習近平而言,經濟增長以及消費不再是優先的導向。他厭惡於富麗奢華,至少表面上是這樣。他認為中國人應該再次學會少花錢。在習近平眼中,社會福利體系會催生懶惰。因此,普通民眾沒有太多錢用於消費。許多地方的餐館、商店、住房都空空蕩蕩。"
"習近平如今更關注的是與美國的大國較量。為了對抗華盛頓所謂的遏制政策,他想要確保中國的供應鏈安全。習近平希望中國盡可能地獨立於全球化產業鏈,並且在國內重建一套自主的產業鏈。為了這樣的目標,他加大了對私營企業的控制力度,強化盈利能力不那麼強的國有企業,並嘗試引導企業往他所設想的戰略方向發展。"
"圍繞這些目標,習近平批評現有經濟體系不足以服務於他所認為的'實體經濟'。在這位領導人眼裡,實體經濟就是製造業,尤其是高科技製造業。習近平想要的是汽車、造船、電腦晶片,而房產公司、網路企業、一度蓬勃發展的金融業則並不包括在內,儘管後者近年來為中國經濟增長做出了很大貢獻。"
"面對經濟疲軟,北京的決策者沒有做出更強烈的應對措施,這其實也是主動選擇的結果。為了與美國開展地緣政治較量,習近平不惜給本國經濟套上韁繩。與此同時,中國當局也在擴大對自己民眾的監控,尤其是在經濟低迷時期,更是要為民眾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準備好充足應對手段。"
"這麼做的代價則是大家對中國經濟、政治、和平意願的信心不斷下滑。習近平一方面在減少中國對進口外國產品的依賴,另一方面卻似乎又堅決維持外國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度。這樣的做法野心勃勃,長期而言卻是不切實際的。就在最近,歐盟領導人告訴他,中國不可能同時做到上述兩點。所以,習近平不應該只盯著美國,他更應該關注一下幻想破滅的中國民眾。"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2023年哪些事情讓我們吃驚"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中國經濟在2023年沒能像預期的那樣實現疫情後快速反彈,原因則包括房地產業深陷危機、政府在疫情期間沒有給中小企業足夠扶持、通縮進一步惡化了形勢等。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儘管有過於美好之嫌,但是多少可以確定的一點是:經濟暫時揮別高速增長期的中國,其增速依然高於美國、德國或者瑞士。從中期來看,有多個重要因素導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其增長潛力也依然巨大。仍舊有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想要從農村遷往城市,他們勢必需要新的住房。雖然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但和西方相比,中國依然有著大得多的未開發潛在勞動力。而且,中國的經濟現代化進程還在推進,中國人的教育水準以及工作熱情也(尚且)保持高漲。"
"但願習近平為首的中國領導層不要再犯大的錯誤,不要冒險武力攻打台灣,而是再次走實用主義路線。中國民眾也會因此而更有信心。屆時,中國就可以回過頭來指責那些唱衰者撒謊,中國經濟也會在今後幾年為我們帶來驚喜。"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外界估計,房地產業佔中國GDP的四分之一以上。2021年,中國強化對房地產業融資的監管,此後產業又面臨接二連三的危機,開發商先後爆發違約,被迫展開債務重組。儘管央行和地方政府放鬆限購政策,但在經濟發展預期低迷的情況下,刺激措施似乎難以奏效。
圖片來源: Zhao Qirui/Costfoto/picture alliance 中國房地產商碧桂園2024年2月28日表示,27日遭債權人提出了清盤呈請。消息一出,碧桂園28日在香港股價下跌約12%。在中國政府欲重建各界對房地產業的信心之際,此事也對經濟前景蒙上陰影。此前碧桂園是為數不多的沒有出現資金問題的中國大型開發商之一,但2023年上半年虧損達到了67億美元。9月中,碧桂園獲得債權人的批准,將六隻境內債券的償還期限延長三年。
圖片來源: HPIC/dpa/picture alliance中國房產巨頭恆大集團才剛於今年1月底遭香港高等法院裁定資不抵債,勒令清盤。碧桂園債務估計約1.36兆人民幣(約1900億美元),接近其1.43兆人民幣的資產;恆大集團負債則達到3000億美元。恆大2023年9月22日提交給證券監管機構的公告中稱,由於房地產銷售不如預期,該公司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350億美元的債務重組的方案。9月底,恆大證實其創始人許家印"因涉嫌違法犯罪,已被依法採取強制措施"。2021年恆大陷入資不抵債,導致了一系列開發商違約,引發了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崩解。
圖片來源: Andy Wo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2023年8月,有報導稱中國最大私人信託公司中融信託出現財務危機,無法完成信託產品的兌付,影響範圍可能達到人民幣3500億元。其母公司中植集團也承認有流動性困難,計劃債務重組。8月16日,約二十名抗議者在北京中融信託大樓前抗議要求還錢,他們購買了高收益的金融產品,卻無法得到兌付。信託業歷來是房地產商重要的資金來源,房地產業的爆雷也使信託業陷入危機。
圖片來源: REUTERS中國央行2023年8月宣佈降低首次購房者現有抵押貸款利率,以及部分城市的購房首付款比例。從8月末到9月初,廣州、深圳、北京、上海相繼官宣實施"認房不認貸"政策,名下無房人群的購房門檻比之前降低,不少購房人將由二套房資格變為首套房資格,首付比例大幅下調。此後有報導指北京的房產交易出現小幅反彈。但更多的專家指出,這些措施可能會使房地產交易中產生短期反彈,但不足以穩定房地產市場。」
圖片來源: Reuters/Jason Lee據中新社發布的一段影片,中國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的賀鏗9月23日在2023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大會上稱,「現在房地產供應過剩,空置的房屋究竟有多少,各個專家估出來的數字相差很大,但是14億人可能住不完。」他認為「房地產企業必須轉型,早轉型早主動」。
圖片來源: DW資產管理集團思睿投資(Grow Investment)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表示,調整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可能需要多年甚至長達十年的時間。「原因是,我們為中國人建造了太多的住房。」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底,全國未售出房屋的總建築面積為6.48億平方米。根據路透社的計算,以平均房屋面積90平方米來算,中國未售出房屋的總建築面積當於720萬套房屋。這還不包括因現金流問題已售出但尚未竣工的大量住宅項目。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