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關於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是否正在失去權力,近來各種版本的猜測徒然增多。《新蘇黎世報》客座評論寫道,傳言真假姑且不論,這種「政治佔卜」本身,正是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之一。這篇題為《習的影響力正在消失?》的評論寫道:
「這位中共總書記在2023年第三次當選國家主席,公然破壞中國的憲法秩序。作為對毛澤東殘酷統治的反思,此前憲法規定該職位最多只能連任兩屆。絕大多數評論人士認為,習近平此時達到權力巔峰。
開啟第三個總書記任期的過程中,習近平在2022年10月的二十大閉幕式上,當著全世界的面羞辱了他的前任胡錦濤。胡錦濤屬於中共改革派,他在看到習近平擬定的人事安排時神情震驚,因為他所屬的改革派陣營中沒有任何人得以進入權力核心。這是習近平進一步背離後毛時代中共改革開放政策的明確訊號。
然而,近幾周來,胡錦濤顯然又重新返回了政治舞台。熱衷北京政情的專家們認為,這是習近平路線不再毫無爭議的明顯訊號。5月19日,《人民日報》和新華社雙雙發表文章,強調了胡時代『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等治國理念。這顯然是對習近平定於一尊式執政風格的公開叫板。習近平將自己的思想寫入憲法,並使之成為全國從小學生到法官必須學習、不可置疑的內容。黨媒如此高調地為胡錦濤的公開平反,顯然不可能符合習近平的心意。」
"任何人的權力都有終結的一天"
《新蘇黎世報》客座評論作者Alexander Görlach 寫道,除了胡錦濤的「意外復出」之外,其他被解讀為習近平大權旁落的跡象還包括:黨內人事的微妙變化、軍隊內部的整肅,以及習近平本人神隱多日等等,不一而足。評論寫道,在極度封閉的中共政治體系中,真相往往隱藏在細微訊號與複雜派系鬥爭的背後。
「無論如何,這些傳言都無法得到證實。不過,習近平一系列政策失誤確實引起了民眾的不滿,對於遵從『穩定壓倒一切』的中共來說,這一切確實有可能會削弱習近平的地位。習近平嚴苛的清零政策引發了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最嚴重的反對共產黨政權的抗議活動。而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更使無數中國人血本無歸、傾家蕩產,與此同時,青少年失業率也創下了歷史新高。
關於『習近平失去權力』的故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反復出現,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確鑿證據可以顯示『習時代的終結』已近在眼前。中美貿易戰中,習近平在同川普的博弈中佔據了上風,為了獲取稀土和其他礦產品,美國最後被迫做出了讓步。這有可能會令習近平的地位得到鞏固。然而,人世間,任何人的權力都有終結的一天。」
「同川普相比,中國對歐洲構成了更大的威脅」
《商報》發表評論寫道,上周末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同美國總統川普签署的貿易協議,不禁讓人想起了十九世紀下半葉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一向自信而強大的歐盟突然變得軟弱而虛偽。評論寫道:
「考慮到歐洲在軍事上的單薄與脆弱,為了延續從川普那裡『購買保護』的希望,承擔這樣的風險和成本仍是必要的。誠然,對於一向自豪的歐洲來說,被川普如此粗暴對待,確實極度屈辱。但這是歐洲在自食其果,畢竟多年以來,歐洲沒有在軍事與技術領域努力贏得自主的實力,也沒有堅定推進內部市場的一體化。因此對歐洲而言,更明智的做法是將對這份『不平等條約』的憤怒與羞恥,轉化為加強自身實力的動力。
與此同時,特別是德國決策者們不能忽視一個更大的威脅:從汽車、機械製造到化工等核心產業面臨的最大威脅,其實源於與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制度性競爭。同川普相比,即將到來的『中國衝擊』更會給歐洲帶來關係到生死存亡的威脅。川普及其幕僚們都曾羨慕德國和歐洲仍然保有遠超美國的工業底盤,而這也正是未來重建軍事實力不可或缺的基礎。但是今天,這一基礎正在面臨威脅。
即將到來的『中國衝擊』卻幾乎沒有在公眾輿論中受到足夠的重視,這簡直是一種玩忽職守的行為。歐洲必須在夏季休假後調整對華戰略。」
更正聲明:本文之前版本對關於「習近平連任國家主席」部分內容的翻譯不盡準確,現已更正。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