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轉型即機遇

文山(摘編)2015年11月13日

德語報刊周五談到了經濟轉型期帶給中國的機遇,還關注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Bildergalerie Solarenergie - China
圖片來源: imago/Xinhua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評論報》以"中國的巨大機遇"為題,刊發了一篇由德國教會扶貧組織"為世界提供麵包"項目負責人沃爾寧(Claudia Warning)撰寫的客席評論。文章指出,1981年80%的中國人口處於赤貧狀態,到了2005年這一比例只有20%,但是中國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

"清潔的水源在中國已經成為了奢侈品。60%的地下水受到了工業排放以及化肥的污染,城市裡的霧霾也令人難以忍受,未受污染的食品備受追捧。全國範圍內的不安情緒在增長,政府也明白這種狀態是不可持續的。"

"也許,中國的這種現狀也是一種機遇。中國的變革是可能的,人們也希望有變革。我們的許多合作夥伴已經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了這一點。"

作者隨後提到了和中國政府機構的一些公益合作項目,然後筆鋒一轉指出,在中國,公民社會的自由活動空間還必須要一點一點地去試探。"就在最近,那裡卻顯現出了控制和限制的跡象,中國的此舉可不討歡迎。其實,基於民眾的高支持率,中國政府本可以坦然面對公民社會,並且傾聽這些組織會提出怎樣的建議、怎樣的解決方案。中國有能力、也必須讓2億貧困人口跟上發展的腳步,向可持續的經濟模式轉型。"

2018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中國廈門航空公司還打算開闢包機航線,組織中國旅客前往德國特裡爾參觀馬克思故居。圖片來源: DW

《法蘭克福匯報》駐華記者則注意到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回潮。文章以"中國離不開馬克思"為題問道:越是富有,真的會越有自由主義傾向麼?

對於那些並非黨內高官的大多數普通中國人而言,馬克思的工人階級天堂之烏托邦早已死亡。當年,面對中國的貧困,毛澤東曾經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後來在經歷了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飢荒後,中國人又感到只有中國可以拯救社會主義。德國一家大型企業董事長曾經說,在巨大的中國,他還從未遇到過一個共產主義者。在中國的高校,蓄著胡須的畫像並不是史達林,而是魯迅。在電影院,《小時代》這樣的熱銷片在展現由古馳包、賓利車構成的畫面,凸顯物質主義。

"相比馬克思主義,難道不是毛澤東的思想對中國影響更深?馬克思主義難道沒有在權力鬥爭中淪為鬥爭工具、徒有其表?有些官員開玩笑說,馬克思的《資本論》'無聊透頂'。只要國資持股,中國共產黨早已不再反對追求利潤。這個曾經立志要消除私有財產的政黨,現在甚至也吸收私營企業家入黨。和經濟界親近現在變得受歡迎。對於中共而言,企業家不會因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寫的觀點而受懷疑。只有那些資金雄厚、人脈廣泛的潛在對手才會被視作威脅。在中國,只有一件東西是不會改變的:對失去掌控的擔憂。"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