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適得其反的《反制裁法》

2021年6月16日

中國新近頒發了《反外國制裁法》,目的無非是要讓外國企業俯首聽命,但其效果恐怕會適得其反,只能會讓外國企業減少中國業務的規模。

China boykottiert westliche Bekleidungs-Firmen
圖片來源: STEPHEN SHAVER/newscom/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評論指出,新近頒發的《中國反制裁法》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讓外國企業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因為如果任何一家企業執行了美國對中國公司做出的制裁措施,那麼它就將在中國面臨嚴重的法律後果。這篇題為《西方企業將減少中國業務》的評論寫道:


「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講,這樣的選邊站問題根本就是假命題。對於任何一家總部不是在中國,俄羅斯或北韓的公司來說,無視美國的制裁令,就無異於經濟上的自殺行為。因為這樣做,不僅意味著要立即被逐出美國市場,甚至還有可能被國際金融體制所拋棄,因為銀行不會違抗美國的制裁令同這樣的企業進行交易。那麼企業還有什麼其他選擇呢?難道要他們遠離中國嗎?

對許多德國企業來說,遠離中國也不現實。對於德國汽車製造商大眾、戴姆勒和寶馬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他們最為重要的市場。西門子和巴斯夫每年都在中國市場有數十億歐元的業務,德國中小企業也視中國為重要的出口市場。中國最新的《反外國制裁法》最可能引發的後果就是,外國企業會未雨綢繆對其中國業務進行系統性的核查,並停止同那些和中共或解放軍關係密切的中國企業的業務往來,免得華盛頓或布魯塞爾對上述企業實施制裁時陷入被動。也就是說,西方企業會採取所謂預防性的避險措施:他們將不會擴大,而是會減少中國業務。這樣發展下去,最終外國企業會捫心自問,這個曾經年復一年帶來巨額利潤的中國,今後還有安全和前景可言嗎?」

美國歐盟先後就新疆人權狀況對中國採取了制裁措施。圖為新疆一處戒備森嚴的「職業培訓中心」。圖片來源: Thomas Peter/REUTERS


評論指出,習近平上台以來,中國出台了一系列從法學角度上經不起推敲的法律文件,《反外國制裁法》也不例外。但這種措辭模糊的法律也正是立法者的初衷:因為措辭越模糊,適用範圍就越廣,這也就為日後任意解讀和任意懲戒埋下了伏筆。評論接著寫道:

「大約一年前,香港開始實施國安法後,短短數周之內,這個前殖民地碩果僅存的民主就已損失殆盡。膽敢對中國的大一統提出異議,不論其身在香港或是海外,都將面臨嚴苛的刑罰。如果有德國公民在紐約時代廣場宣稱香港不屬於中國,那麼他下次入境中國時就有可能遭到逮捕。這就是外國企業需要面對的新現實。」

中國剛剛出台的《反外國制裁法》也引起了柏林《日報》的關注。該報寫道:


「《反制裁法》出台的時機非常敏感:今年三月,歐盟對新疆踐踏人權的責任者實施了制裁,這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來,歐盟首次對中國政治家發起的制裁行動。而中國在不足一小時之內就出台了極其強硬的反制裁措施,目標直指歐洲政治家和智庫。

聯邦德國工業聯合會BDI的尼德馬克(Niedermark)表示:『中國政府不僅不努力緩和矛盾,反而在製造新的不安全感。這對中國作為投資目的地和貿易夥伴的名譽是很不利的。』中國此舉顯示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自信,不過這種自信是否基於深層次的不安全感,目前尚無法定論。」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