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遲到」的氣候保護「模範生」
2017年11月1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全球氣候峰會周五在波昂落下帷幕。《日報》(taz)關注了中國在氣候保護領域所扮演角色的變化。駐京記者Felix Lee在為該報撰寫的分析文章中甚至將中國稱為"新的氣候保護模範國"(Das neue Klimamusterland)。文章一開始回顧了過去幾個冬季裡北京所面對的最大困擾:霧霾。在2013年初,北京空氣每立方米的微塵含量達到800微克以上,超過世衛組織規定的安全界限值30倍。而今年的冬季又在眼前,北方普遍開始供暖,這座首都是否又會被濃厚的霧霾籠罩呢?
"中國領導層顯然是不希望那樣的冬季場景在北京重新上演。近年來,政府一直在努力改善這座倍受霧霾困擾的首都的空氣品質。市區的小飯館被禁,老舊的熱電廠被現代技術所替代。北京的空氣也有了一點點的改善",作者接著指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10月份召開的十九大上明確提出,要實施最為嚴格的環保措施,中國要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而中國領導層真正開始重視這個話題的時間並不長。2012年,當美國駐京使館開始自行測量空氣粉塵含量,並將測量值在網路上公佈的時候,中國政府還對此行動百般阻撓。他們指責美國干涉中國內政。"
2009年的第15屆氣候峰會之所以失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作為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的中國不願意接受具有約束力的減排目標。作者認為,真正的突破是在2015年巴黎氣候峰會上。而在剛剛閉幕的波昂氣候大會上,德國聯邦環境部長亨德裡克斯甚至表示:"我們可以信賴中國。"為什麼北京在氣候保護方面的態度和決心發生了如此之大的轉變呢?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環境保護符合中國自身的根本利益。這個國家已經深切體會到環境污染給民眾生活乃至政治穩定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世界銀行預測,直接由氣候變化導致的熱帶風暴、洪澇災害、山體滑坡以及乾旱等災害給中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佔到其每年經濟總產值的大約1.4%。"作者接著指出,中國在巴黎氣候大會上首次對具有約束力的減排目標做出了承諾,將在2030年之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在2020年就有望實現將碳排放量減少五分之一的目標,從而提前整整十年兌現上述承諾。"
不過作者最後筆鋒一轉,提醒人們不應該忽略的現實,"那就是中國目前仍然是全球溫室氣體頭號排放國。中國的煤炭燃燒量仍然佔到世界總量的大約一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將近三分之一來自這裡。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能源專家雷迪斯勞(Sarah Ladislaw)指出,中國經濟對於重污染工業產業的依賴性依然很大,所以在對抗氣候變化的進程中,中國既是領導者,也是遲到者。"
辛巴威危機中的中國因素
南德意志報線上版(sueddeutsche.de)則發表了記者Stefan Kornelius就辛巴威局勢撰寫的分析文章,該記者認為,中國在這個非洲國家具有巨大的影響力。"中國是辛巴威的保護國,這一地位最遲在2002年歐盟宣佈嚴厲制裁辛巴威之後就得以奠定。中國從來不顧及相關制裁規定,相反,辛巴威事實上成為中國在非洲政策上的成功典範。北京對其的影響滲透到市場、原料、廉價製造業、軍火貿易,自然也有戰略上的影響力。"
當然,證明中國捲入哈拉雷政變的確鑿證據是不存在的,作者寫道,"然而中國政界人物和專家學者在過去幾個月裡已經對哈拉雷的權力壟斷模式發出過足夠多的警告。也許之所以這次政變能夠付諸實踐,就是因為穆加貝集團的國有化計劃這次已經觸動了中國投資項目的利益。"
文章最後總結道:"所謂的自由鬥士穆加貝連武器都是從中國那裡得到的。今天,如果北京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阻止辛巴威各個政治陣營之間發生公開戰爭的話,他應該感到慶幸。中國在十九大上剛剛發出的承擔全球責任的宣言,已經以超出人們猜測的速度轉化為行動。"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