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開放與富足

文山 摘編
2017年3月16日

周四的德語報刊,一方面繼續回顧李克強在人大閉幕後的新聞發布會,另外也結合中國歷史以及當代的經驗,對全球化進行了一番分析。

Containerhafen von Schanghai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paweb/A. Tu

(德國之聲中文網) 《法蘭克福匯報》以"北京的承諾"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中國總理李克強再次向歐洲企業承諾進一步開放市場,但是問題在於,北京以前已經作出過足夠多的承諾。

"根據中國政府的承諾,目前許多相對封閉的地區今後也將全面開放,外資企業將獲得與本土企業相同的待遇。現在有人懷疑說,中國如果繼續有針對性地收購海外高科技企業,從而實現成為全球工業領先大國的目標,那歐美國家就會面臨失敗。李克強撇清了這種狐疑,同時則讚美全球化,並警告美國總統川普不要發動貿易戰。"

"中國市場近期內向歐洲企業大幅開放,這並非不可能。一旦北京同華盛頓發生衝突,它便需要歐洲這一合作夥伴。不過,中共當局是否會兌現承諾,這就像中國經濟的真實狀況一般不明朗。現在,中國經濟的弱點日益顯現,與官方統計數字形成鮮明反差。許多駐華德國企業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北京當局過去已經作出過了許多承諾,但是後來我們所看到的真相,卻往往是另外一幅模樣,好比'兩會'結束後北京重又灰濛蒙的天空。"

乾隆年間的中國社會,對外封閉、對內高壓;朝廷富裕、民間清苦。圖片來源: EMMANUEL DUNAND/AFP/Getty Images

《新蘇黎世報》則刊登了一篇題為"孤立主義損害社會富足"的客席評論。文章作者、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教授格拉利(Stéphane Garelli)指出,川普造牆、英國要退歐,西方國家的孤立主義傾向正在抬頭,但是從歷史上看,孤立主義從來沒有實現其"讓國家恢復昔日榮光"之願景。

"公元1424年,鄭和回到中國時,新登基的明仁宗下令銷毀船隊航行探險的資料。鄭和此前帶領一支令人驚嘆的船隊下西洋,其中最大的艦只長達120米。隨著銷毀工作的進行,中國也進入了長時間的封閉期。1793年,馬嘎爾尼(Earl George Macartney)攜英國使團拜見乾隆帝時,他發現此時的中國雖然朝廷富裕,但是整個國家卻面臨動蕩。20世紀,法國政治家、學者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以《停滯的帝國》一書講述了中國的這段歷史時期。"

"英國經濟學家麥迪森(Angus Maddison)曾花了許多心血研究社會福祉問題,對公元元年以來的世界經濟發展進行了細致的調研。當時,中國以及許多歐洲國家的人均GDP都差不多,按購買力平價折合約600美元。1300年,義大利北部成為人均GDP最高的地區,達1600美元。而到了1600年,荷蘭則以2650美元摘得桂冠。1820年,英國憑借其巨大的貿易帝國以及工業革命成為了全球最富有的國家。對於這些國家而言,國際貿易、開放政策都是社會富足的基礎。"

"與之相對應,中國在歷史上時常經歷長時間的封閉,它的人均GDP一直到1963年才重新恢復到公元元年的水準。在將近2000年的時間裡,中國統治者都無法讓他的民眾能夠長時間享有富足。轉折點一直到1979年才出現,鄧小平推動了改革開放政策,而這一政策結果是非常震撼的。如今,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8000美元。"

"我們再把話題轉回航海。全球當今50座最大海港中,超過半數位於中國。中國在全球海運中的比重達到39%。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歷史成就,中國順應了開放、貿易的時代潮流。與此同時,早前的受益者--比如美國、英國,也許還有法國--卻在揮別全球化。他們以為,這樣做就能重新獲得富足。"

"我們當然不應該輕視全球化的副作用。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數據,過去10年中,發達國家約7成中產家庭的收入沒有增長;在美國,則是80%家庭的收入沒有增長,在義大利這個數字更是接近100%。這一趨勢必須得到重視,並予以修正,但不應該通過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來實現。歷史已經證明保護主義會失敗,但是今天許多民粹主義者依然在鼓吹保護主義。"

 "那麼,為什麼開放和貿易能夠實現富足?這大體上是因為:對於一個國家的國民而言,在一個開放的、貿易自由的世界上,他們能夠從別國民眾身上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這一利益要大於在戰爭條件下幹掉別國民眾所能獲取的利益。……但是為什麼如今突然有那麼多國家的政府開始忘卻歷史教訓了呢?"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