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電動汽車火熱 各國各懷鬼胎

文山 摘編
2016年10月13日

周四的德語報刊,將目光投向了如今火熱的電動汽車市場。一些媒體認為,中國在這個產業正取得越來越多的話語權,而這會對隱私保護等領域造成不良影響。還有一些媒體則指出,各國政府力推電動汽車,根本就不是為了環保。

China Peking Golf GTE hybrid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Z. Haiyan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商報》以"北京正在制訂規則"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中國政府在電動汽車領域推行的產業政策正讓在華德國車企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作者注意到,中國的汽車銷售市場正在回暖,而中國政府的介入也越來越明顯。

"汽車數量的增長嚴重影響大城市的空氣品質,因此中國當局向各汽車廠商下達了配額,規定他們必須生產更多的電動汽車。在這一策略背後,可不僅僅是環保考量。在向新能源汽車的轉型過程中,中國汽車產業具有體繫上的優勢:通過電動汽車,中國汽車業將從世界工廠一躍成為國際市場領跑者。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則計劃推廣一套車載設備,全面監控道路上行駛的汽車。北京希望將來每一輛電動汽車都能不斷地向政府部門發送數據,這樣政府就能知道誰在何時何地如何駕駛汽車。"

"對於德國汽車產業而言,這就很成問題。戴姆勒、寶馬、大眾的最主要銷售市場就是中國。在今後幾年,德國企業在內燃機領域的優勢將被逐漸蠶食。如今,在電池技術領域,中國人已經領先於西方競爭者。"

"德國人曾滿心盼望自己的隱私數據保護理念能夠成為整個數字化世界的標桿,但在中國這種期盼已然落空。北京正在制訂規則,而德國車企也將會成為威權中國監控系統的同夥。這意味著,北京賓士客戶的隱私空間將不同於一名斯圖加特賓士客戶的隱私空間。"

作者最後滿懷擔憂地呼籲道:"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將確立事實上的行業技術標準。但是在隱私保護領域,德國汽車企業應當努力確保在中國之外的地方不要用中國那樣的標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Woitas

《每日鏡報》的評論則更是從根本上懷疑電動汽車的所謂環保性。文章作者以"電動汽車的綠色神話"為題,認為從全壽命周期來看,電動汽車並不比燃油汽車更環保。而中國甚至會成為受害者。

"零排放、無污染,汽車產業正以此來推廣電動汽車,消費者也願意因此而斥資購買。但是,真相並不是這樣。儘管電動汽車行駛時確實不會排放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可吸入顆粒物等污染物,但是在電力線的另一端,發電廠卻往往依然在燃燒化石燃料。而且,製造電動汽車也需要消耗各種資源。"

作者認為,應當從全壽命周期的角度來分析一輛汽車的環保性。"這裡包括電動汽車的製造、燃料或電能。在計算時,有幾個參數是無法確定的,比如生產電池究竟要花費多少能源。而電池通常都是在中國生產的,中國的電力大多來自於燃煤,這既不利於全球氣候保護,也不利於中國當地的空氣品質。"

文章末尾,作者尖銳地指出,各國政府如果真心想要推動氣候保護、環境保護,就應當加大投資,讓公車以及卡車實現電力驅動。"電動巴士的續航裡程變短並不會造成大問題,這樣的措施會很有效地提升城市空氣品質。如果越來越多的上班族能夠將私家車留在家中、或者壓根不買私家車,轉而投奔公共交通,那麼環境保護所取得的成效也會越大。但是,如果政府只是想要促進某一個產業的發展,那就應當如實地將其稱為'產業政策',不必再為其披上綠色環保的外衣。"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