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電量耗盡 人才流失

2024年2月10日

《南德意志報》強烈抨擊德國政府削減電池技術研發資金,認為這將導致德國在這一未來科技領域嚴重依賴於中國,已有的相關人才也將流失到其他國家。《世界報》則關注了中國的人口結構問題。

寧德時代等中國電池廠商正在將賺取的巨額利潤投入到新一代電池技術的研發中
寧德時代等中國電池廠商正在將賺取的巨額利潤投入到新一代電池技術的研發中圖片來源: photo2000/imago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慕尼黑出版的《南德意志報》以"電池耗盡"為題,刊發評論指出,預算緊張的德國聯邦政府正在削減電池技術研發的資金,長此以往將造成德國嚴重依賴中國技術

"削減電池研發資金尤其糟糕的一點是:中國人恰恰在化學電池研發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全球市場巨頭寧德時代正在投入數以十億計的資金用於研發,而這些錢正是來自於他們銷售產品的利潤。"

"當然,德國也還沒有落後。多年來,隨著政府的資助,研究機構與企業之間的研發合作網路也在逐步成長。而且,電池領域也有新的技術高地等待攻克。現有的鋰離子電池有著巨大缺點:原材料供應緊張、鋰礦開采污染環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區,鋰礦開采已經導致原始地貌遭破壞、地下水被污染。而中國人已經投產的鈉離子電池,則能夠以更加可持續的方式生產。"

鋰電池閃一邊 鈉離子電池將成為電池界新星?

01:2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鈉離子電池不僅僅具備更好的可持續性,其性能也更加出色。相比傳統技術,新的固態電池能儲存更多的能量。目前,固態電池暫時只運用於高端產品,因為其成本高昂。不過在大型蓄能電站等領域,固態電池還是非常有利的。其中最有希望的是固態鋰金屬電池,德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也處於領先地位。或者說:尚處領先地位。"

"根據科研業界的說法,現在德國政府削減的研發資金,本應是用於博士生的。而隨著科研機構沒有錢來招收博士生,受損害的將不僅僅是科研進度,專業人才也將缺失。"

"電池技術正在快速發展,只不過不是在德國。專業人才不會苦等德國政界重新發放科研資金,而是會移民國外。德國也將繼續依賴中國的科技。2008年至今,德國本已經投入了10億歐元扶持起了一個電池研發人員群體,現在他們遭遇釜底抽薪。"

中國人口已經越過巔峰,連續兩年處於下降趨勢。圖為2024年春節前夕的杭州東火車站,這樣的「盛況」是否在幾十年後不再出現?圖片來源: Chinatopix/AP/picture alliance

柏林出版的《世界報》以"亞洲突然面臨人口縮減"為題,刊發了德國政治學者Alexander Görlach撰寫的客席評論。作者指出,儘管中國面臨著本世紀末人口跌到8億的風險,卻和日本、韓國等鄰國一樣不願意吸引外來移民來補充勞動力。

"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中,女性未婚生子依然為人所不齒,連帶她們的孩子也一同遭殃。但是,年輕女性的結婚意願也越來越低,因為在傳統價值觀的社會中,有孩子的女性難以融入職場。"

"習近平2013年執掌中國大權以來,全國結婚登記數量逐年減少。統計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結婚登記數量只有683萬,為1985年開始公佈此項數據以來的最低值。在習近平治下,這一趨勢也難以扭轉:全國青年失業率高達21%,年輕人覺得自己沒有足夠財力去組建家庭。"

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十分嚴重

03:0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儘管中國與相鄰的韓國、日本、台灣有著迥異的政治制度,但是它們在過去幾十年中都采納了美式高度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鄧小平開啟了中國經濟的崛起進程,一個又一個效仿西方國家的經濟特區得以設立,這個在毛澤東治下赤貧的國家,如今和其以美國為盟友的東亞鄰居並沒有太大不同。"

"其結果就是:中國的貧富差距已經逼近美國的水準。根據史丹佛大學的一項研究,中國收入偏低的50%人口,其總收入佔比只有15%,美國的這一數值則是12%。鄰國韓國和日本的貧富收入差距也自80年代起持續增長。"

"與東亞國家以及其他西方民主國家不同的是,美國的人口依然保持增長,每年大約增加0.5%。這並非主要依靠居民生育,而是靠不斷引進移民。美國依然是全球最受歡迎的移民國家。但是,飽受人口危機困擾的東亞各國卻不會採取這一方案。在中國,民族主義導向的政府正採取一切手段讓其不受外來移民的青睞。根據新加坡南亞理工大學的研究,中國勞動力人口中,外國人佔比只有0.1%。民主鄰國日本也好不到哪裡去:該國登記的外國人佔人口比例也只有1.5%。"

"傳統家庭價值觀、高度資本主義的效率至上理念、同時又拒絕外來移民。這一切都只會惡化東亞各國的人口結構。就算他們有著全球準點率最高的鐵路系統,沒有乘客又能奈何?"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