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德語媒體:面對中國 德國幾乎無牌可打

2025年11月18日

《科隆城市報》發表評論稱,在對華依賴日益加劇的大背景下,柏林在與北京的較量中已近乎毫無籌碼。而此次克林拜爾的中國之行,就是這種無力感的展示。《法蘭克福匯報》評論稱,中國企業在德國進行戰略佈局的同時,德國經濟界卻嚴重缺乏戰略眼光。

德語媒體:面對中國 德國幾乎無牌可打圖片來源: Jia Qing/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科隆城市報》評論稱,基民盟籍外長推遲出訪中國的行程之後,社民黨籍的德國財政部長克林拜爾開始了北京之行,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外交動作。但更為糟糕的卻是,這位財長在北京幾乎沒有任何可以討價還價的籌碼。這篇題為《克林拜爾在北京:幾乎無牌可打》的評論寫道:

「有一個事實眾所周知,但卻有必要反復強調:德國的繁榮機制建立在三根支柱之上,安全依靠美國,廉價能源依靠俄羅斯,而德國產品的銷售則依賴中國。隨著川普再次就任美國總統,第一根支柱已經搖搖欲墜,而俄羅斯發動侵烏戰爭之後,第二根支柱也已不復存在。

更為令人遺憾的是,第三個支柱的情況也同樣不容樂觀。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堅信,在全球化時代,經濟上錯綜複雜的相互依賴將會使政治趨於緩和,並最終帶來和平。然而,現如今,貿易政策卻淪為了超級大國的政治施壓工具。克林拜爾的中國之行就是這種政治大背景的一個投影。

聯邦政府內部缺乏相互協調,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問題在於,基民盟籍外交部長瓦德富爾遭到中方冷遇,進而決定取消北京之行之後,克林拜爾本來也應當取消行程,否則只會給外界留下聯邦內閣可以任人挑撥離間的印象。」

《科隆城市報》的評論寫道,瓦德富爾因為批評中國在台灣海峽的所作所為而遭到北京的冷遇,而相比之下,克林拜爾的表述則要審慎得多。這也正是問題所在,德國幾乎沒有任何可以向北京施壓的籌碼:

科隆城市報:中國對德出口已經是德國對華出口的兩倍圖片來源: Wolfilser/IMAGO

」事實上,克林拜爾的一系列表述都是無力感的外現。他呼籲中國,為結束俄烏戰爭付出更多的努力。而現實卻是,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正是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堅定盟友。德國副總理兼財長克林拜爾還強調,中國方面注意到了德國對稀土供應問題的擔憂。而事實卻是,中國看到了德國人的恐慌。畢竟,中國對德出口已經是德國對華出口的兩倍。

儘管德國仍是歐盟內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但中國手中握有一系列施壓武器,而克林拜爾手中卻無牌可打。他至多只能發出威脅稱,德國會密切關注台海局勢。但可以預見的卻是,一旦中國對台灣發動進攻,德國又能做什麼呢?幾乎什麼都做不了。」

「德國如同戰略侏儒」

《法蘭克福匯報》評論寫道,中國企業以投資方式在德國經濟界進行「戰略佈局」的同時,德國在對華經濟關係中,卻嚴重缺乏戰略考量:

「在同既是夥伴,也是對手的中國展開經濟競爭時,德國有時候看上去更像一個戰略侏儒。德國經濟確實有一些戰略優勢,例如技術上的精益求精,以及誠信可靠。但這些王牌卻很少會持久性地發揮作用。而當我們看到,中國已經在晶片或稀土開采領域佔據主導地位時,我們只會驚訝不已。


的確,當中國投資者購買德國中小企業時,德方常常抱持懷疑態度。人們擔心工作崗位的流失、擔心生產線會被轉移至中國。而每當中國人不但不裁員,甚至還擴招員工時,工會和職工代表們也總是會如釋重負。事實上,這一切都不會妨礙中國投資者學習德國企業的經營管理和重要工藝流程。而從戰略角度來看,這要比保住工作崗位重要得多。

法蘭克福匯報:中國投資者購買德國中小企業時,德方常常抱持懷疑態度。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J. Woitas

中國企業繼續將德國視作海外投資的戰略要點,這對我們來說應當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但這絕不是高枕無憂的理由,因為只有當德國企業以創新精神強化其戰略地位時,德國才能繼續吸引來自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投資者。外國投資者是對德國工業的豐富和充實,而並非對本土經濟的排擠和打壓。只有當我們停止對本土工業進行投資時,才意味著資產大甩賣的開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