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的未來

Silke Bartlick 2014年12月7日

英語依然是頭號世界語言,漢語居其後。不過,德語也扮演著全球角色,並且不只是一種文化語言。歌德學院開展了一個事關德語未來的系列活動。

Deutsch3.0 Veranstaltung Goethe Institut Berlin
圖片來源: DW/S. Bartlick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語具備何種潛力?德語會有怎樣的發展?未來,它是否能、以及應扮演何種角色?面向全球的歌德學院在一整年時間裡尋求對這些問題的答案。今年一月,它同杜登辭典編輯部、德國語言研究所和德國科學基金聯合會共同啟動了一個取名為「德語3.0」的動議項目,組織社會、文化、經濟、科技各界人士,在國內外舉辦了不下60場活動,推動有關德語未來的對話。

活動多樣

例如,在慕尼黑的一個活動便涉及電腦軟體的新霸權,以及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搜索引擎的建議可以不加思索地取代個人的查找,本應自主的個人對世界的看法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威脅;在埃森的文化科學研究所,人們達成一致的看法,即:語言不僅用於交流,而且也被打上文化的印記,反映出對現實的獨特視角。

歌德學院院長萊曼(2014.12.1)圖片來源: DW/S. Bartlick

在中小學課堂上,學生們探討他們日常用語中的多文化元素;在布達佩斯的專業會議討論日爾曼語言文學和作為科技語言的德語;柏林的科學院議論辭典的未來;在慕尼黑,青年學子們研討的題目是,新媒體如何影響了他們的語言。

歌德學院院長萊曼(Klaus-Dieter Lehmann)在柏林舉行的「德語3.0」動議系列活動閉幕會議上表示,歌德學院的任務是,在全球促進和推廣德語。不過,他指出,各方都認識到,促進德語必須從國內開始,因為,德國人如何對待自己的語言,會受到境外的密切關注,從而產生激發或消解外國人學德語熱情的效果。

萊曼院長指出,人類不斷增加的機動性、全球化及數字化不僅給語言打上烙印,而且也改變了語言,為能確保它的未來,必須對它有確切的瞭解,所以,才會實施「德語3.0」項目,才會建立討論語言文化的這一新平台。

中心視角

「項目專刊」不間斷地記錄了一年來圍繞「德語3.0」開展的所有討論。歌德學院秘書長艾伯特(Johannes Ebert)總結道,有關討論結果明確告訴人們,在現代歐洲,尤其是在移民國家德國,多語性有多重要。艾伯特指出,為在德國站住腳跟,融入社會,就必須會說德語;反過來,在國際範圍經營的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德國經濟企業也會因員工會多種語言而受益。他指出,語言早已成為一個經濟因素,誰若能用商務夥伴的語言交談,機會常常便會更多。

2014年,外國人佔在德高校生總數的15%。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Christian Charisius

「德語3.0」項目的另一個論點是,對跨文化能力培訓和語言課程的需求會繼續增加,在這裡,德語是外國專業人才在專業和社會融合方面成功的鑰匙。在高校領域,情況也相同。目前,15%的德國高校在校生來自海外。德國經濟界基金聯合會副秘書長邁爾—古克爾(Volker Meyer-Guckel)指出,近年內,比例將升至25%。

邁爾—古克爾表示,70%以上的在德國高校畢業的外國學生願意留在德國,但成功留下的只佔四分之一。最常見的原因是德語不行。在越來越多使用英語的高校,這一缺憾不會馬上讓人覺察到。

「德語3.0」介紹了一系列高校項目,走出旨在促進多語性、留住國內急需的專業人才的新路。

「德語3.0」整個項目得出的結論是,德語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是德國實現社會、文化和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