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達人大比拚——德語界的奧林匹克

Suzanne Cords
2018年7月22日

誰是學習德語的金牌得主呢?來自世界各地的141位青少年於弗萊堡(Freiburg)齊聚一堂,共同角逐德語奧林匹克的冠軍頭銜。比的不僅是語法和詞匯。

Symbolbild Deutschunterricht
圖片來源: Fotolia/HandmadePictures

(德國之聲中文網)「為什麼德國人穿涼鞋裡面又穿襪子呢?」這個問題困惑了來自希臘的彼得羅斯Petros Baloglou已經好一段時間。現在他終於有機會能到當地一探究竟,因為他是希臘最優秀的德語學習者(之一),並獲得到弗萊堡比賽的機會。
 
在弗萊堡,他可以學習到一些關於德國與德國人的知識,不過最重要的是,他能在德語奧林匹克競賽(簡稱IDO)上,與全世界其他14到19歲的學生一同較量。他們分別來自阿爾巴尼亞、印度、日本、哥倫比亞、喀麥隆或澳洲等国。

約有1300多萬名德語學習者參加初賽,每個國家僅選出兩位參賽者赴德。140多名參賽者中,大多數人是第一次來到德國。其中也包括來自羅馬尼亞的Codrin Ghidiu。

他對德國之聲說,學習德語是他的一大愛好,最喜歡的德文字是蝴蝶(Schmetterling) 。唯一讓這位16歲少年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麼要有屬性變化?」

語法和詩詞

談到語法和詞匯,這些德語奧林匹克選手可是比一些德國人來得厲害。他們能流利說出並掌握狀態被動式、不定代名詞或時態副詞,偶爾才會犯小錯誤。女生Milica Purović表示,比較有問題的是變音字母的發音,特別是「ö」和「ü」。

雖然她是為了陪兩位學生從蒙特內哥羅共和國(Montenegro)過來,但也得先通過那令人緊張而創新的德語課程才有陪同資格。在蒙特內哥羅,Milica Purović想要扭轉對德語那種生硬又冰冷的偏見。她興奮地對德國之聲表示:「它(德語)對我來說完全就是詩詞」:「我覺得那些最美的詩與長篇小說都是德語寫成的。」

德奧賽俄語廣告圖片來源: Goethe-Institut/Moskau

國際交流活動    

主辦今年IDO的負責人艾倫維恩(Sabine Erlenwein)強調,許多奧林匹克參賽者都已經能讀懂德語書籍,而且不是只有程度高的人才行。「活動的目的不是在於一定得獲勝和擊敗其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有這樣的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一起交流同樂,建起各國之間的橋樑」,她說。

活動最棒的部分是他們將會共同完成任務。參賽者在7月16日到7月27日德語奧林匹克競賽期間會進行團隊任務,而不是語法的練習。他們必須在漫步弗萊堡的期間向居民做街訪,以幫助他們更加認識這個城市,並將他們所學知識做成拼貼畫。參賽者們也會在一些工作坊用德語表演他們的家鄉文化。另外,還會有一個與藝術系學生的團隊活動和一場校園參訪。

獲勝不代表一切

德語奧林匹克競賽是學習德語的一項推動力。競賽前三名選手將獲得誘人的禮物,至於禮物究竟是什麼,主辦單位現在還不願透露,以收驚喜之功。艾倫維恩指出,對獲勝者的最終評分裡也會包含跨文化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甚至還會有一項「額外公平獎」。

然而,多年來的情況表示,獲獎並不就是一切。一位前幾屆的英國參賽者在活動結束後興高彩烈地說:「這真是不可思議。如果我沒有學德語的話,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我壓根兒都不會遇到的」。許多新的想法必須首先被顛覆。通過參觀劇院和博物館、體驗德國待客的不同禮俗,從這些年輕人身上可以理解到的是,贏得奧林匹克競賽並不是他們的首要追求。

德語課程需求持續攀升

也難怪,參與IDO的國家不斷上升。2010年有46個國家,目前已經有74個國家參與。一般來說,特別是東歐國家盛行學德語。在全世界1300萬的德語學習者裡,波蘭就佔了超過200萬人,與德國相鄰的法國也一直有100萬人學習德語。在印度、土耳其、甚至越南也開啟了學德語的趨勢。

行銷德國

對歌德學院來說,國際德語奧林匹克競賽也是 一項對未來的投資。活動負責人Sabine Erlenwein說:「IDO關乎的是,減少彼此的成見與加強跨國的包容與相互理解。它同時也是宣傳德國教育和工作一種很好的管道。」或許這些獲勝的學生未來會在德國公司工作。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