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財長:支持自由市場 不希望德國和歐洲成輸家
2025年11月20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財長克林拜爾(Lars Klingbeil)本週出訪中國,週三(11月19日)在上海表示要支持自由市場,但競爭必須公平,且若中國以國家力量補貼產業,那歐洲就必須保護市場。
克林拜爾為德國現任梅爾茨(Friedrich Merz,又譯默茨)政府任內首位造訪中國的部長。他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說:「我支持自由開放的市場,但我不希望我們最後在歐洲、在德國都變成輸家。」
克林拜爾以歐洲鋼鐵產業面臨的挑戰為例指出,歐盟提議對包括中國在內的進口鋼鐵加徵新關稅,以維護歐洲本土產業的競爭力。他表示「不希望看到德國鋼鐵業因中國鋼鐵由國家扶持而受到傷害」,並補充,德國鋼鐵業具備良好基礎,且正朝向減碳轉型。
談及歐盟是否應採取更強硬的對中立場時,克林拜爾指出,有關中國的議題在歐盟理事會和歐元集團中日益重要,而歐盟應以「統一立場」面對中國。
德國國會已批准成立專家委員會,重新檢視德中貿易關係。德國新政府對華為的態度也變得更強硬;梅爾茨上週表示,政府已決定替換5G網路中的華為設備,並禁止未來在6G網路中使用中國生產的零件。
克林拜爾坦言,更換零件設備會讓德國企業付出高昂成本,但「所有供應商都適用相同標準,這是有關安全的問題」。他也認為,此舉同時將為德國與歐洲企業帶來新的商機。
克林拜爾表示,有關德國對華為的措施也在此行德中會談中受到討論;德國也向中國重申自身關切,包括稀土限制和俄烏戰爭等議題。「當我們明確表達自身利益時,中方其實樂於聽取並展開討論。」
儘管歐洲高度關切俄烏戰爭是否能盡快終結,但克林拜爾承認,中方沒有促成新的進展。他說:「我們必須持續呼籲中國,喚起其責任感。中國或許是普丁仍願意聽取意見的唯一國家。」
德國試圖擺脫對中國經濟依賴仍具挑戰
中國自2016年到2023年間一直是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國,但2024年起,隨著德國試圖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美國再度躍升為德國的最大貿易夥伴。
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前9個月,德國自中國的進口跟去年同期相比成長8.5%,但德國對中國出口則大幅下滑了12.3%。這一趨勢出現之際,中國製造業因美國高額關稅而將更多產品轉向其他市場,而中國企業也在多個產業成為德國企業的重要競爭者。
荷蘭國際集團(ING)德國經濟學家布熱斯基(Carsten Brzeski)指出,這一變化「反映了美國關稅對德國出口造成的負面影響」。
根據今年7月達成的協議,歐盟對美國的出口將面臨基礎稅率15%的關稅,遠高於川普重返白宮前的水準,對已陷入困境的德國經濟而言是沉重的壓力。
布熱斯基指出,「這顯示德國經濟,尤其是工業部門,仍然依賴從中國進口稀土、半導體及其他關鍵原材料」,也突顯德國正試圖擺脫對中國經濟依賴時所面臨的結構性挑戰。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