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憲政、六四與農村市場化

2013年5月26日

「姓資姓社」爭論重現江湖;「愛黨愛民、平反六四」口號在香港引發爭議;習近平博士論文中迴避了權利討論。

BEIJING, CHINA - JUNE 28: An emble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is seen on the Tiananmen Square on June 28, 2011 in Beijing, China. This year's celebrations will mark the 9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PC. (Photo by Feng Li/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共"十八大"之後,一些學者聯署呼籲憲政改革,年初由"憲政夢"被刪改而引發"南方周末事件","憲政"一詞一夜爆紅。最近,"憲政"頻繁遭到官方狙擊。台灣《旺報》發表文章《憲政惹誰不高興?》對此現象進行分析。

文章指出,曾被鄧小平擱置的"姓資姓社"爭論重現官方刊物。《求是》雜誌的下屬刊物《紅旗文稿》發表長文,公開提出憲政的關鍵元素屬於資本主義而不是社會主義。《環球時報》社評《"憲政"是兜圈子否定中國發展之路》宣佈:"'憲政'實際上是繞了個彎,用新說法提出中國接受西方政治制度的老要求。"

文章說,《環球時報》至少道出了一些"別有用心者"的心聲,但也激怒了包括憲政學者在內的一大批知識分子。《中國憲政網》重新刊出許崇德、韓大元等中國憲法學者的文章,試圖為"(社會主義)憲政"恢復名譽。該網站還全文發表了毛澤東在1940年題為《新民主主義的憲政》的演講。

文章說,"由此來看,憲政雖是出身可疑的舶來品,但對當下中國卻極有現實意義。恐怕只有喜歡'替人民做主'的政府和貪得無厭、冥頑不化的特權階層才會否定憲政"。作者認為,雖然《紅旗文稿》和《環球時報》的背景不言而喻,但無論是憲政的反對者還是擁護者,都希望能夠得到高層的裁判。但目前來看,似乎中央並沒有公開介入爭論的跡象。

陳雲說,"平反六四"之口號,可以休矣圖片來源: DW

"平反六四"加強中共合法性?

香港"本土派"學者陳雲在《am730》發表文章《六四創傷的心理治療》,討論支聯會今年六四晚會的主題"愛國愛民,香港精神;平反六四,永不放棄"。陳雲認為,平反六四的呼籲,只是加強共產黨的合法性。"中共不怕香港的六四晚會,港府也從不阻撓,因為六四晚會、七一遊行這些像征式的和平集會,已經變成宣洩民氣的維穩活動"。

陳雲說,"平反六四"之口號,可以休矣。我們不應該要求中共平反六四,正如我們不應該要求屠夫平反被他屠殺的人。"只有奴性深重的人,才會乞求中共之平反。中共歷史上做錯多少事,殺了多少人,又平反了多少事多少人,反右、文革都平反了,又如何?"

香港《明報》發表區家麟的文章《六四二十四》說,每臨近六四,不同派系總要論辯,要不要愛國、要不要平反、要不要建設民主中國。"本土派"與"大中華膠"之爭,綱領各異,目標不大同。作者認為,人們應對焦實際環境,阻止及減少不公義的事情。"每個人在自己崗位上,盡一分力,向著可望而不可即的公義,踏前一小步"。

《紐約時報》撰文解析習近平的博士論文圖片來源: Reuters

習近平博士論文中的農村市場化

金融與法律學者李華芳在《紐約時報》撰文,解析習近平的博士論文,討論中國城市化問題。李華芳認為,習近平完成於2001年12月的博士論文《中國農村市場化研究》,在形式上沒有多大可以挑剔的地方,具有完整的體例,學術引用的格式也非常規範。在這篇語言風格極其政府公文化的博士論文中,習近平提出的解決方案是"農村市場化"。簡單來說,就是農副產品要通過市場買賣,農業和農村發展需要的資金來源要通過市場來籌集,最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也要靠市場來進行合理的配置實現有序轉移。

李華芳指出,整體而言,習近平的論文大張旗鼓提倡農村市場化,但在涉及加入WTO後農產品如何提高競爭力以及宏觀調控的時候,又強調政府的作用。在論文中,習近平回顧農村市場化改革的時候,提及了放開價格改革以及農村經營主體的多元化。例如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的增加,但對歷史上中國農民的兩大創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並沒有展開論述。

李華芳說,習近平在提及西方經驗時,特別指出在農業領域政府的宏觀調控是農業市場化程度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推論則是中國政府不能放棄對三農問題的宏觀調控。習近平同時還認為必須堅持走城市和農村共同吸納剩餘勞動力的中國特色之路,但是幾乎沒有討論"確權"和"金融自由化"對農村市場化的重要作用。對阻礙勞動力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戶籍制度,他的論文沒有討論該制度的影響,也沒有提出要如何改革。

摘編:張平

責編:苗子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