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必羨慕中國」
2010年3月11日
《柏林日報》:我們不必羨慕中國
《柏林日報》發表評論認為,"毫無疑問,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急劇上升","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正在組建新的同盟,數十年來首次對由'八國集團'組成、實際主宰國際政治的世界政府提出了嚴正挑戰。"但是,評論對中國媒體歡呼的"中國模式"很不以為然:
"這種做給人看的自信在國外也給人留下了印象。但對於自己至今沒有找到應對國內政治巨大挑戰的模式,中國卻保持沉默。共產黨埋葬自己的社會主義理想三十年之後,它仍然按照'一再嘗試、一再犯錯誤'的原則掌控這個國家。
"它經常做出錯誤的選擇:例如,八十年代末,它打碎、而不是改革社會保障體系,現在不得不建立新的社保體系。多年來縮小貧富差距的嘗試都失敗了,差距不斷擴大。環境問題巨大,治理費用有可能吞噬一大部分社會進步的成果。它試圖打擊蔓延的腐敗,但也都歸於失敗。
"中國政府不隱瞞這些問題。相反,總理每年對人大做政府工作報告時都強調這些巨大的挑戰,因為他們害怕失敗會使黨的權力體系失去重要支柱。由於擔心社會不穩定,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採取違反自己法律的措施,例如堵住批評人士的口、刪除對自己不利的言論。盛行的說法是中國必須找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說,只有共產黨知道路在何方。
"採用其它做法,中國的發展也許比現在差得多。共產黨造成了當今許多問題,但成就中也有它的一份。如果真有中國模式的話,其主要內涵就是黨解除了意識形態包袱,而在考慮維護自己權力的核心任務。所以,我們不必羨慕中國。"
《新蘇黎世報》:薄熙來的與眾不同之處
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在人大分組會議上現身引起了二百多名記者的關注。《新蘇黎世報》駐北京記者這樣描寫了薄熙來的與眾不同之處:
"他與中國的共產黨領導層根本不同:六十歲的薄熙來雖然較少出現在公眾面前,但如果出現,他顯得輕鬆、親民。在中國政界,薄熙來是極少數的平民主義者之一。這位前商務部長2007年沒有入選為政治局常委、被派往重慶任市委書記後,迅速開展了一場中國前所未有的打黑運動。
"他的作為能否引起最高領導層的共鳴,現在還不清楚。雖然中國政府首腦在人大強調說,堅決反腐有利於保障黨的執政權力,但引人注目的是,政治局至今對薄熙來的打黑運動三緘其口。從法制角度看,他打黑的做法並非無懈可擊。也許薄熙來自己也不知道,2012年現任領導人退下後,他的'平安重慶'綱領能否使他進入共產黨最高領導班子。真能進入的話,將引發小小的轟動效應。"
摘譯:王羊
責編:樂然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