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阿爾忒彌斯計劃(Artemis program)是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牽頭的載人航天計劃,涉及包括歐洲航天局(ESA)在內的55個國際合作夥伴。
NASA計劃在月球南極建立一個長期基地,並將其命名為阿爾忒彌斯大本營(Artemis Base Camp)。此外,NASA還計劃將一個名為Gateway(「月球門戶」)的新空間站發射到月球軌道。
與此同時,一個中俄聯合項目計劃在2035年前建造一個名為「國際月球科研站」的月球基地, 有13個國際夥伴在參與該項目。
阿爾忒彌斯大本營和國際月球科研站都是科研性質的。不過,月球也一直具有戰略價值。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的爭霸不僅在地球也在月球進行。
時至今日,這種意識形態和影響力之爭仍在繼續,只不過參與方變得更多。例如,美國已經公開表示自己正處於一場新的太空競賽中, 並渴望贏得勝利。美國為什麼這麼想贏?以下是幾個原因。
月球 上 資源豐富
月球的吸引力一部分來自其豐富的資源。這些資源包括鐵、硅、氫、鈦、稀土元素等。
雖然開采和運輸成本高昂,但其中一些資源仍可以帶回地球,特別是一些在地球儲量岌岌可危的資源。而且,在月球上進行採礦可以為開采小行星中蘊藏的大量礦產資源進行試驗、鋪平道路。
當然,從月球開采的大部分資源將直接本地使用,用於替代原本需要從地球運輸的材料,從而基本上實現月球基地的自給自足。例如,月壤(月球土壤)可以用作月球基地的輻射防護和建築材料。
靠月亮發大財?並非白日做夢!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2008年,印度探測器「月船一號」首次在月球上發現水,水對於飲用、種植糧食和冷卻設備都至關重要。此後的探測任務發現,月球兩極的冰濃度很高,這意味著,未來的人類大型基地很可能是建在月球兩極——很可能是月球南極,儘管在那裡登陸非常困難。這些基地還可以用作前往火星的太空人的「中轉休息室」。
在能源方面,月球上的太陽輻射已被用於為一些航天器和衛星提供動力,但月壤和水冰也可用於製造火箭推進劑。
月球還含有大量的氦-3,一種潛在的核聚變燃料。這也是未來火星任務可能選擇在月球上停留並補充燃料的一個原因。
科研 是核心
歐洲航天局的月球門戶項目負責人帕斯特(Sara Pastor)在給德國之聲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科學研究是歐洲航天局月球探索計劃的核心,對所有航天機構而言都是如此。
過去20年裡,人類一直在國際空間站進行太空活動。但國際空間站距離地球近地軌道僅250英裡,從地球發射後只需四小時即可到達。月球距離地球25萬英裡,大約需要三天的飛行時間,對太空人來說,這是一段危險得多的旅程。未來的首次登月科考旨在使這段旅程更加安全、便捷。
此外,環境科學也是月球科考的一個重心。歐洲航天局的帕斯特表示,科學家將研究月球環境「如何影響人類健康和人類行為表現,如何影響機器人探測系統,以及人類活動如何影響月球環境」。
研究人員將致力於確定如何利用水、金屬等月球資源來長期維持月球基地運轉,以及如何以最佳方式提取這些資源。「歐洲航天局正在開發用於輻射環境測量、鑽探和現場樣品分析、地球物理學和月球空間天氣的儀器,」帕斯特說。
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成為登月第一人過去50年了。那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一步。直至今天, 我們依舊沉浸在月球熱中,——在我們欣賞當年的那些照片時,尤其如此。
圖片來源: NASA 人類在月球上走出的第一步。1969年7月20日,在踏上月球表面時,尼爾‧阿姆斯特朗說了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句子之一:「這是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至於這句話是否他自己以及如何構思出來的,人們今天都還在討論、甚至還有研究這一問題的專著呢。
圖片來源: NASA 我們從頭敘來。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計劃主任菲利普斯(Samuel C. Phillips)從甘迺迪航天中心控制室注視著人類首個登月使命——阿波羅11載人飛船發射前的情況。隨後,土星5運載火箭載著阿波羅登月飛船升空。飛船成員: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Edwin "Buzz" Aldrin)和科林斯(und Michael Collins)。
圖片來源: NASA 這3個人是有意盡可能在近處體驗阿波羅11升空時刻的成千上萬人中的幾個,他們在弗羅裡達美國宇航局發射場——甘迺迪宇航中心附近的海灘和道路上安營紮寨。為能親眼目睹這一歷史性飛行,共有約100萬人專程來到了發射場。
圖片來源: NASA/Kennedy Space Center 現場不僅有成千上萬興奮不已的人們,而且還有數千名記者,專事報導阿波羅11的升空壯舉。甘迺迪航天發射中心媒體區人頭攢動,正式報名的記者有3497人。1969年7月16日,火箭升空了。
圖片來源: NASA 3人小組中有一人不能登月,只能待在軌道上。2009年,科林斯(中)說,「我感覺自己是當時在月球上所發生事情的一部分。我知道,要是我說,我在(阿波羅的)3個位子中有最好的一個,那我就是撒謊者或傻子了,但我可以誠實地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感到滿意。」
圖片來源: NASA/Kennedy Space Center 世界協調時間(UTC)1969年7月20日20時17分58秒,阿姆斯特朗發出簡簡訊息:「鷹著陸了!」不過,直到倆人的確踏上月球,還要延續一段時間。首先得為返航做好準備。世界協調時間7月21日2時56分20秒,偉大的時刻終於來到: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Heritage Images/NASA/Oxford Science Archive 科林斯於7月21日拍攝了這張照片。圖上是月球車「鷹」從月球返回時的情景,後面是月球和地平線上的地球。在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成為首批登月人時,科林斯留守指令艙「哥倫比亞」,在月球軌道上繞行、等待。
圖片來源: NASA 在二個半小時的勘察中,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共蒐集了47磅重的月球表面物質,準備帶回地球。這塊小岩石是其中之一。本圖攝於返回後的7月27日。在總共6次登月使命中,太空人們共蒐集了2415件取樣,近400公里重。它們都登記在《月球取樣和圖片目錄》中。
圖片來源: NASA/AccuSoft Inc. 不過,月球的訪客們們也拉下了各種雜物。這枚阿姆斯特朗胸針還算是象徵意義多一些的物件中的一個。15公分長的這個橄欖枝標誌著和平。未來訪客們或許還會因觸到高爾夫球、一張全家福照,相機、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的作品或獵鷹羽毛而打個趔趄。對了,小心,別碰上了太空人們的排洩物呦。
圖片來源: NASA/Johnson Space Center 世界協調時間7月24日16時50分,乘員們降落在太平洋上,距「大黃蜂號」航空母艦21公里,在夏威夷西南方1480公里。回到地面後,太空人們必須填寫海關單,申報攜帶月球岩石。對是否攜帶了細菌這一問題,他們回答:「願意」。就這樣,按規矩,先請入隔離間。
圖片來源: NASA/Johnson Space Center 您沒看錯:此圖上,阿波羅11使命的太空人們根本沒穿太空服,而是頭戴寬邊帽、身披鬥篷,一派墨西哥式打扮!他們作了一次為期45天的巡迴游,歷經24國、27座城市。美國有意借此強調願與各國分享其宇宙知識。太空人們受到超級明星般的歡呼。本圖顯示的是墨西哥城,1969年9月23日。
圖片來源: NASA
先進 科技造福全人類
人們常說,手機的發明要歸功於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阿波羅計劃。雖然手機並非太空技術的直接產物,但阿波羅計劃確實推動了電子和電信設備的小型化。
數十項最初來自航天機構研發實驗室的現代技術正在造福大眾,例如房屋隔熱材料、用於床墊的記憶海綿、凍干食品、機器人感測器以及遠程醫療。
科學家們正在開發醫療設備和追蹤健康的方法,以保護太空人在長期處於極端太空條件下的健康,尤其是人體免疫系統。例如:需要為航天員提供攜帶型輕便診斷設備,監測他們的健康狀況。這些技術也可以在地球上使用。
人類的第二個家園?
建造月球基地的長期目標是作為更遠太空旅行的中轉站。歐洲航天局的帕斯特表示,一個大型月球基地將非常有用,「將成為人類火星探索的重要訓練場」。
NASA計劃在2030-2040年將太空人送上火星。
DW 中文有 Instagram !歡迎搜尋 dw.chinese ,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 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歐中月球合作 是否面臨政治風險?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